当前位置: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14岁女孩的信,藏着青春的“温柔解药”

来源: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赵洋镱 编辑:凌雨晴 2025-10-31 15:30:12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办公室里,14岁患者小滟(化名)写给科室徐献医生的信,成了这个秋季最暖的注脚——这封信,无关复杂的诊疗方案,只是体现了一个女孩从“抗拒”到“依赖”的蜕变,和一位医生用“耐心”温培的“青春解药”。

从“敌意”到“靠近”:缘于那扇雨夜的百叶窗

刚入院时,小滟是诊室里最“别扭”的患者:她认定自己“不属于这里”,对徐医生带着天然的疏离,连母亲陪同的问诊,都成了她“对抗”的场合。“我把压力和同学的话,都怪在了这间屋子的所有人身上。”她在信中这样回忆道。

转折发生在一个风雨后的深夜。小滟被雨声惊醒,睡不着便独自站在医生办公室外的栏杆旁,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她看见徐献医生坐在桌前仍在工作,“动作熟练又安稳”——没有紧张的诊疗氛围,只有一种“让人踏实的平静”。后来小滟被护士发现,站在门口局促不安时,徐医生抬头对她笑了一下。“那笑容像把我心里的结,轻轻松了松。”小滟在信中说。

诊室里的“闲聊”:比药更周到细心的治愈

鼓起勇气推开办公室门的小滟,原本只是想“蹭把椅子坐”,却感受到了徐医生全然的温和。“徐医生她没问我‘你怎么来了?’,只让我随便坐,然后和我聊起了天。”

没有严肃的问诊话术,徐医生和她聊起了“学英语的办法”,听她讲“不想待在这里”的心事,连一句“别怕,门一直没锁”,都让小滟记在了信里:“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我心里,那天太温柔,连周末都有点想念。”对14岁的她而言,科室不再是“看病的地方”,而是能卸下防备的角落——徐医生的耐心,成了比药物更有效的“治愈”。

信的结尾:“下次见面,别在医院”

信的末尾,小滟写得直白又真诚:“我会好好吃饭,希望还能见到你,只要不是在医院。”她记得徐医生“很好听的名字”,记得那个雨夜的安稳,更记得:是这个科室里的温柔,让她不再害怕“被定义”。

对徐献医生来说,这封信是诊室里的“日常礼物”:“心理科的患者,多是带着青春的敏感和生活的褶皱来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把科室变成‘接住情绪的地方’——一个微笑、一次倾听,就能让他们觉得‘这里也有光’。”

这不是什么“特别的病例”,只是五医院睡眠医学科里最普通的日常:一位医生用温柔接住了青春的尖锐,一个女孩用信,把诊室的暖,变成了往后生活里的光。

来源: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赵洋镱

编辑:凌雨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