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县烟山村残协有本“幸福账本”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钟思安 编辑:楚湟 2025-10-10 00:06:00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1009174228_129_278_副本.jpg

烟山村残协工作人员每月完成一轮残疾人家庭走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通讯员 钟思安 湘潭报道

一家六口,四个残疾人,还有一个刚成年……这样的农村家庭,日子能过得怎么样?但从卢伟大这个一家之主的脸上,看不到半点“日子难过”的惆怅。近日,在他乐呵呵的笑容里,写满轻松与感激。

卢伟大是湘潭县云湖桥镇烟山村村民。他年逾古稀的父母,一个听力三级残疾,一个肢体二级残疾,并都有较为严重的基础疾病。与此同时,妻子为精神三级残疾人,住在一起的弟弟是三级智力残疾人,年仅18岁儿子刚刚高中毕业在家照顾爷爷奶奶。

“低保、残补、无障碍改造、残疾人适配器具……虽然我在外打工每个月只有3000多块钱,但在村上的帮助下,该享受的政策一个都没落下!”卢伟大介绍,他在九华一家饭店当配菜工,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生活虽然艰难,但村干部对他家“就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一家人的生活。

“儿子很懂事,正在学厨师……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卢伟大满脸欣慰地说。

微信图片_20251009174229_130_278_副本.jpg

村残协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残疾人家庭情况。

对未来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同村的残疾人张海浪。

今年43岁的张海浪是一位精神三级残疾人,靠着药物的维持,好在并未丧失劳动能力。多年来,他不但要劳作养家,还得悉心照顾四级肢残的老母亲。

从很早开始,张海浪就学着在家里搞养殖业,虽然是“小打小闹”,但也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目前,家里还养着200多羽肉鸡、两头黄牛,承包的三口小鱼塘,还种着10多亩农田。

“我自己找不到销路,这么多年都是村上帮我联系的销售渠道。”张海浪腼腆地说,“到年底实在卖不动了,村干部就自己掏钱买……如果没有村上的支持和鼓励,我的养殖业根本搞不起来!”

烟山村是湘潭县最北端的边陲村庄,全村2600余人中,有持证残疾人125人,残疾人比例偏高是其重要“村情”之一。

“我们村有精神残疾人12名、智力残疾人13名、视力残疾人15名……其中重度残疾人55人,享受了两项补贴的有73人,享受了低保的有29人,享受特困供养的有7人……”聊起全村残疾人的情况,烟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残协主席伍建光如数家珍。

在全村仅有4名村干部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工作?烟山村有着自己的“笨办法”——残疾人家庭勤走访、残疾人服务摆重头、残疾人困难放心头。特别是去年湘潭市残联制作下发了《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工作记录本》,对村(社区)残协工作实行台账化管理,烟山村残协进一步摸清了残疾人的底数和需求,精准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开展个性化帮扶活动,村残协的工作更加规范了。

残疾人工作笔记_副本.jpg

烟山村残协的“幸福账本”。

“我们村部四个人都是残疾人的服务员,每个月完成一轮残疾人家庭走访是工作底线……”在村残协副主席许怀阳的心里,定期访视与个性化帮扶,是该村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的基本操作,“只有走得勤快、心里有底,才能做得好残疾人的服务”。

“9月6日,残疾人基本信息采集10人,石子组刘秀兰老人疑似听力残疾,(向其)宣传办理残疾证的流程及享受待遇……”烟山村那本厚厚的残疾人工作记录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工作情况。这本“民生账本”,也是全村残疾人家庭的“幸福账本”。

“想尽办法、用足政策,残疾人家庭的幸福感才会越来越浓厚。”许怀阳介绍,通过定期访视掌握残疾人需求变化,精准提供服务,今年为4名困难残疾学生申请了助学金,为6名精神残疾人申请了免费药物,为17名听力残疾人申请助听器,为3名肢体残疾人申请轮椅、2人申请凳拐、5人申请洗浴凳,为13户重残家庭申请无障碍改造……

烟山村残协的工作,不但让全村残疾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也让残疾人家庭有了心理依靠。村民卢伟大一句“看见村干部,就像看见亲人一样”,道出了烟山村残疾人有了共同“亲人”的现状。

烟山村残协工作记录本的厚度,折射出该村残疾人家庭的幸福厚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钟思安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91/153403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