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伞程序。

上桐油程序。

成品油纸伞。

花色繁多的石鼓油纸伞。

周汉宇和他制作的油纸伞。

伞内细节展示。

周汉宇的制伞技艺获得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江南细雨纷飞的时节,撑开的油纸伞宛若一枝倒转的荷叶。雨点在伞面渐渐汇聚,形成一颗又一颗晶莹透亮的水珠,淌出一线又一线的水道,滴滴答答的在地面四溅开来,一点点的润湿了鞋面……多少年岁月婉转而过,油纸伞已融入江南的风景,而江南的风景又被绘上这三尺伞面,凝入画中……
一叶轻舟之上,四周风景养眼养心。有远山、石桥,有鸟鸣、虫歌,有柔风之拂面,有花草之淡香……透过微微泛黄的半透明的伞面,举头静静端望,这漫天的烟雨似乎让油纸伞上绘制的两只青虾与一丛荷花荷叶更加鲜活,一幅虾戏荷塘的画面顿时浮现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一丝桐油清香,亘古绵长。自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起,江西匠人把制作油纸伞的技艺带到了湘潭县石鼓镇。这是一门吃香的好手艺,石鼓一带,手艺世代相传,至今已传承600余年。
石鼓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与湘乡、双峰接壤,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坐落在石鼓镇与双峰县交界处的昌山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的最高峰。石鼓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特别适合楠竹、湘妃竹、马尾杉、油桐等植物生长,这为制作油纸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绵绵的雨,滋养出油纸扇上那一幅幅润润的画卷。
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汉宇是石鼓镇周氏油纸(布)伞技艺第五代传人。2016年10月,以周汉宇为代表的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伞技艺)。“周家高祖继承了祖上的竹匠技艺,后来遍访了川、湘、鄂、赣等地的制伞名匠,独创了竹骨铜顶、鱼胶生漆、桐油宣纸、藤编伞箍为特色的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在三湘大地广为流传,使得石鼓油纸伞成为湖南制伞业之大宗。”周汉宇说:“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回湘乡老家组建湘军。石鼓与湘乡仅一山之隔,成为兵员和战备物资募集的重镇。我曾祖父做的纸伞跟随湘军将士转战千里,风靡江南。”1932年10月,当时长沙市最高最雄伟的建筑——湖南国货陈列馆在中山路开业。由于只卖国货,湖南国货陈列馆成为了老长沙民族商业的骄傲。周汉宇的祖父周贤钦研制的竹骨绸面阳伞首批进入湖南国货陈列馆,受到省城名媛追捧。
因为尼龙伞和折叠伞的兴起,石鼓油纸伞曾日渐没落,大批制油纸伞的工匠们纷纷转行。但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石鼓纸伞开始向旅游伞、工艺伞、装饰伞进军,纸伞业犹如古树逢春,重新焕发勃勃生机。1995年,得到父亲真传的周汉宇开始召集制伞工匠,在巩固祖上技艺的基础上,把齐白石为代表的湘潭民间绘画风格移植到石鼓油纸伞的伞面上,大大提升了石鼓油纸伞的审美价值,使之成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工艺精品,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市场以及中南亚和欧美日韩等国。2015年6月,石鼓油纸伞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参展。2015年12月,湘潭市博物馆开馆,石鼓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馆展览并被珍藏。“据说,毛主席去安源路上买的伞就是我们石鼓造的。我们公司生产的‘平安伞’就是根据当时的款式和工艺复原出来的。”周汉宇说,目前,韶山纪念馆里陈列的“平安伞”正是由他们公司生产。
周汉宇说,一把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分为刮青、劈伞骨、制伞杆、制伞轱辘、分边、穿艺、糊伞、斯边、打口、画花、收伞11个大的工序。每个大的工序又分为若干个小工序,整个制伞过程分为大小82道工序。伞骨的原材料是楠竹,刮青主要是去掉表皮,打平节巴,除掉杂质,这样做出来的伞骨才会匀称,经久耐用。劈伞骨是一项技术活,非熟练工人不能胜任。要把竹子匀称劈开,每一根要长短、大小、粗细都基本一样,然后再在上面进行挖梯、切腰、挖槽等精细活。伞轱辘是纸伞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伞的大小分为20槽到40槽不等,然后通过手工将伞骨装进去,完成纸伞整体骨架的组装。分边和穿艺主要是通过彩色丝线对伞骨进行固定。之后,再通过糊伞将纸整体均匀粘在伞骨上,至此,纸伞基本成型。最后,通过收伞的工序,一把纸伞就基本完成了。如果是油纸伞,则还需要在纸伞上喷上桐油,经过风干、收拢、定型等工序,才能最后成为产品出售。
“漆面要平整、布面要高档、描画要专业。解放前,一把制作精良的油纸伞能卖到1个银元的好价钱。”周汉宇说,在制伞的82道工序中,画花是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中文化含量最高的程序,也是最能体现油纸伞价值的关键所在。画师都是一位师傅带一个徒弟,而且,需要师傅三四年的言传身教,徒弟才能独自用水性颜料在伞面创作出题材多为写意式的中国画。“一把纯手工制作的精致的工艺伞销售价在300元以上。”周汉宇说,不少市里有名的画家经常到他的厂里画伞面,这样做出来的伞,售价会更高,并适合收藏。
石鼓镇的工艺伞大部分由手工制作,分旅游、工艺、装饰三大系列,共有10来个花面,500多个品种。伞画题材多为荷花、牡丹、青虾、孔雀、喜鹊等中国画,伞画风格也拓展到了剪纸、工笔等风格。工艺伞的功能也由原来的遮雨拓展为欣赏、装饰、收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使油纸伞产业可持续发展,镇上还通过不断培养工艺伞制作人才和工艺伞绘画人才提高油纸伞的艺术含量。”一位旅游工艺伞画师说:“经过画师的手,它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石鼓镇出产的工艺伞的制作工序简化了很多,伞面不需要上油,伞轱辘是用塑料做成的,减轻了重量,还更具观赏性。“伞面画从中国水墨风格拓展到了剪纸、工笔等多种风格,并且可以用四色印刷机印刷,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周汉宇指着一把刚制作完成,非常漂亮的花鸟画工艺伞说:“当然,这种伞价格也相应降了不少”。周汉宇说,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石鼓伞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单纯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部分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近年来,石鼓镇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油纸伞升华打造成制作精良的旅游工艺伞,并建立相关产业打造文化、经济强镇,油纸伞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演绎着华丽的蜕变。石鼓镇现有10多家成品伞厂,40多家配件厂,形成了完整的制伞产业链,占据了全国工艺伞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产品畅销北京、杭州、桂林等城市,并出口远销至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如今,石鼓油纸伞如春天里水乡岸边盛开的花,浸润着江南烟雨,一朵一朵,一丛一丛,沿着历史的长河越开越远,越开越茂盛。(图/文 焦炬 莫牡丹)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焦炬 莫牡丹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