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市人社局迎接党的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摘录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曹利敏 编辑:黄滔 2017-10-17 15:49:5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0月17日讯(湘潭分站记者 曹利敏)10月17日,湘潭市人社局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新闻发布会。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就十八大以来湘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作为与老百姓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请问湘潭在推进民生实事办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怎么样?

  湘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铁平:湘潭的民生实事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尤其自十八大以来,我市共承办省实事63件114项,市实事50件100项,全市围绕实现“确保承诺兑现,确保百姓受益,确保工作领先”的总体工作目标任务,严格按照“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深入督查、严格考核”十六字方针,全面落实各项实事考核指标,建成了一大批实事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在湘潭能够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是劳有所得。

  1、建成了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区域性行业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调解网络,推行公开、便民的办案流程,规范化、制度化处理劳动争议。在全国首创劳动争议“调解建议书制度”,将调解优先贯穿到处理劳动争议的全过程。

  2、出台了《湘潭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及时为农民工追讨欠薪,杜绝了大案要案的发生。

  近5年来,湘潭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全市新增城镇就业近2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2万人。新增市场主体10万多个,创业带动就业25余万人。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930元/月上涨至今年的1580元/月,涨幅近70%。月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1343元,比2012年增加162元,涨幅13%。依法为2.8万余名农民工清欠工资近3亿元,通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及时为劳动者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

  二是老有所养。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近5年来,全市社保基金征缴228亿元,支出277亿元,374万人次享受了社会保险待遇,基本实现了覆盖全市广大居民。

  1、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范围,探索出一条保障水平较高、地方政府负担较轻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好模式,圆满解决了全市4.18万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遗留问题,为政府节约财政资金成本1.15亿元。

  2、牢固树立“人社人为人民”理念,不断改进窗口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大力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了基层服务平台乡镇全覆盖,打造了就业社保城区15分钟服务圈和乡镇“办事不进城”的服务格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3、稳步提高民生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85元;企业职工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从2012年的1416元/月上涨到2017年的2130元/月,年均增长达10%,实现了13连调,惠及全市广大市民群众。

  三是病有所医。我市不断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和城区医保市级统筹,全市医保实现了一个管理部门、一个系统、一个政策覆盖到整体的人群,真正实现了“大医保”。如今,湘潭的参保居民不再分城乡,都按照统一的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沿续了多年的城乡医保制度壁垒就此破除;城区居民也无需再分区域来回奔波,可就近就地到医院办理住院结算。

  在医保待遇报销方面,湘潭市连续对基本医疗待遇进行调整,降低住院起付线,提高最高支付限额,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湘潭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和 70%左右。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超过 225万人,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不低于 50%。职工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13年的18万元提高到了30万元;城乡居民医保由9万元提高到了1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 240元提高到现在的450元。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 272万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记者:近几年来,湘潭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请问湘潭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有什么特色呢?

  湘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铁平:湘潭的支付制度改革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初,由市政府召集各部门召开医保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相关部门服从安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精诚协作,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较强的大局意识。

  考虑湘潭实际情况,我市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工作打出了具有湘潭特色的总额控制下的互联网监控+专家评审+专项行动+专题宣传的组合拳,通过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破解虚假医疗、过度医疗,控制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用有限的医保基金为参保患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待遇。

  一是坚持总额控制保障基金支付可控。通过多方采集数据,科学合理测算总额指标分配,确保公开、公正、严谨、透明。

  二是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精准监管。建立和完善了“智能审核+智能监视”的医疗保险互联网监控系统,实现了医保单据全覆盖审核、参保人员就医身份智能识别等功能。建立了移动查房手机APP,嵌入人脸识别系统,对参保人员就医身份智能识别。2017年,智能审核平台查出问题单据5万多条,拒付违规费用60多万元。

  三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扼制过度医疗。聘请专家对医保病历进行评审,通过专家评审,对违规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尺度把握较为严谨,有效保障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启动专家评审以来,拒付不合理费用500多万元。

  四是开展专项行动打击虚假医疗。定期开展查处骗取套取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专项行动,对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堵塞漏洞。成立了医保费用核对中心,专门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五是开展专题宣传倡导理性就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宣传,由内而外层层覆盖,辐射到了机关、企业、街道、社区、高校、医院等各个层面,让参保群众了解过度医疗危害、树立健康医保、理性就医意识,打造了“医保与健康”宣传品牌。

  湘潭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专家评审经验扼制医保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和推介,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周刊、新华网、《劳动保障报》等国、省重要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4月人社部组织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座谈会在湘潭召开,湘潭支付制度改革经验在会议上予以了推介。

  记者:自十八大以来,国家、省都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湘潭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湘潭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自然: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创业工作(简称“双创”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层推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多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高规格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坚持政策引领。出台并实施了《湘潭市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实施了646工程计划(即六大工程,46项计划),实现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开创了湘潭双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创业者“创业难”的三难问题,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大力开展“三送”人社服务系列活动(1、三送创业者:主要是送项目、送融资、送服务,2、三送到企业:主要是送培训、送技师、送政策,3、三送进社区:主要是送岗位、送补贴、送温暖,4、三送进校园:主要是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实打实送服务上门,变以前的等人上门服务为送上门服务,集中破解“三难”问题。五年来,我们共收集了750多个优质创业项目,为5000多个创业企业提供了服务,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15万多人,发放创业贷款4.5亿元,发放各类补贴2.4亿元。每年还拿出800多万元奖励资金评选表彰一批先进个体工商户和优质初创企业。

  四是坚持发展观念。五年来,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政和市直各部门通力协作下,双创环境越来越好,创业者积极性越来越高。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万多个,创业带动就业25万余人,建设了一批国省市三级双创载体和孵化基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创政策,评选表彰了100多个双创典型,双创工作赢得了国省两级的充分肯定,湘潭市获得了五个国字号招牌,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技能振兴百家试点市,湘潭县荣获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等。

  记者:去年以来,湖南省按照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劳务协作脱贫试点,请问湘潭在劳务协作脱贫试点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湘潭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红波:2016年3月份以来,省内确定由湘潭市劳务协作结对帮扶湘西州永顺县、古丈县,我局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省、市政策部署,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不遗余力,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有限目标、逐步扩展”的原则,利用湘潭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优势和对口支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开展帮扶工作长达21年的知情优势,主动与湘西州对接,两地共同努力,形成了“打造三送就业扶贫基地,带动三批人员转移就业”的工作局面,即:送岗位,打造扶贫安置基地;送培训,打造扶贫培训基地;送资金,打造扶贫创业基地。

  一是送岗位,打造扶贫安置基地。精准统计湘西州永顺、古丈劳动力输出信息数据,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情况,精准筛选做到人岗匹配。同时,积极为湘潭企业和永顺贫困劳动力“牵线搭桥”,组织企业赴湘西开展招聘30余次。对吸纳安置湘西籍人员就业较多、用工规范的企业,我们将其认定为“湘潭市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就业安置基地”,现在全市有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4家、省级2家,市级20家扶贫基地

  二是送培训,打造扶贫培训基地。我们依托湘潭技工院校多、精品行业强、技能品牌响的优势,确定部分职业技能培训院校为对接湘西劳务协作脱贫技能培训基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帮助永顺、古丈劳动力实现尽快就业,提升劳动技能,培训当地师资。组织开展了家政服务、育婴师等技能培训,前后共126人参加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是送资金,打造扶贫创业基地。根据永顺、古丈需求,我们通过送师资、开设创业课程栏目、为当地培养30名合格的创业教师等举措,激发当地创业热情;设立对口湘西的创业帮扶基金,永顺、古丈来潭创业人员可享受湘潭的创业贷款、税费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并设立绿色通道,一律优先办理。在当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结合当地情况,指导孵化基地建设和发展,并纳入湘潭的国、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管理。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曹利敏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17/10/17/447450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