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市雨湖区城正街与观湘门直街交叉口上,有个竖着“修理钟表”招牌的店铺。走进店内,宛如回到了80年代,10平方米的小店,破旧的桌子,大大小小的钟表,各式各样的修表工具都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今年60岁的任振明就在这小小的钟表店坚守了整整42年。这些年,在他手里“复活”的钟表不计其数。
初见任振明时,他正在昏黄的灯光下低着头,心无旁骛的修手表,银灰的短发显得格外精神。他眼睛戴着改装过的放大镜,手里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发丝粗细的手表零件装进表盘里,再轻轻关上表盘。不一会儿,手表又响起了清脆又细微的齿轮转动声,均匀,有力。对于这位老表匠来说,听到这样的声音,便知道手里的这块手表已基本恢复正常。
命运浮沉 结缘钟表
1959年,一岁半的任振明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瘫痪。刚刚学会走路,就失去了行走能力。1976年,他一心想考大学,可因为残疾没能参加高考。那时是钟表行业的鼎盛时期,手表、自行车还有缝纫机被称作“三大件”,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市场很大。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家里的“包袱”,经多番考虑,任振明决定作一名表匠。
就这样,任振明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边跟着师傅学习,一边看书自学,悟性加上钻研,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成了一般人要用三年才能学会的钟表维修技术。1978年,通过招考,任振明进入城正街道开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继续从事钟表维修工作。期间,凭借纯熟的技术,他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还在湘潭市钟表行业从业人员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谈到修表,任振明的话就多了起来。他说,每块手表都有135个以上零件,最小的零件直径和头发丝差不多,修表还有很多零件是外面买不到的,模具、盘游丝、补齿、把轴、钻头、齿轮以及1毫米的丝锥和板牙等都需要自己用焊锡做出来。在任振明眼中,钟表不仅仅是记时的工具,更像是一位位朋友,各自有着自己的性格与特点,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与知识。
每一次拆装,都会有着新的发现与期待;每一次修复,都会收获满足与欣喜。听、看、拆、装……修钟表的过程重复而又新鲜。42年光阴岁月,在“滴答”声中,任振明这位“钟表医生”与他的钟表朋友们倾心而谈,将“跑偏”的时光校正,更打磨了自己的心境与精神。“修表就像绣花,讲究眼到手到,维修时每个步骤也必须精益求精,一点都马虎不得。做人也是一样。”任振明说。
时光流转 匠心恒存
1986年,公司因多种原因宣告倒闭。但任振明并没有放弃,在所有人诧异与怀疑的眼神中走上了创业之路。他租下了公司的店面仍然从事钟表修理行业。老任笑着说:“我喜欢这个行当,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和我的顾客。”
由于老任对钟表有着天生的热爱,又有扎实的机械仪器知识,很快,独立创业的他便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小店生意红火了,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修表好手,甚至有不少家住湘潭县的客户,舍近求远,慕名而来。
“当年这条街还有还几家修表店,但就数老任家生意最好,每天他都做手脚不赢,从早做到晚。”任振明的老朋友周材青告诉我们,手表普及率高加上店对面就是几千人的针织厂,需求量大,小店经常排长队。那时一般工人月工资只有100多元,老任的小店月收入就将近300元。积累了一笔钱后,老任便买下了这个店面,还为自己买了份养老保险。
但是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石英电子表进入市场,传统修表业受到巨大冲击。钟表维修业务减少,很多维修师陆续改行,修表这一手艺日渐式微。可倔强的任振明却再度选择了坚持。“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要想着放弃。”老任说。
“石英电子表比机械表功能多,结构也更复杂,修表不能只是‘熟能生巧’,更要跟上行业节奏,这样才能不被行业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老任一边看书钻研,一边学会了网购,一些市面买不到的修表零件能在网上购买,省了不少力气。经过自己不断的钻研和尝试,现在不论是机械表,还是石英电子表,老任只要打开表盖看一看、摇一摇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很多市民的手表、钟表、闹钟等都在老任手里重新转动。
任振明店子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1996年,一位摄影爱好者帮任振明拍下这张工作照。一晃22年过去,手机广泛运用,手表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修表业更是迅速凋敝,老任的头发也从青丝到白缕,从稚嫩到成熟,从学徒到匠人,不论是时代还是容颜都在悄然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匠心精神。
“尽管生意不景气,营利再微薄,但能为戴表的人服务,就是值得的。只要我手不抖,眼不花就会一直干下去。”在任振明眼里,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择一行终一生。(图/文 刘格)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格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