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航拍湘江湘潭段。
红网时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方晖 湘潭报道
湘潭水文站工作人员连续七天七夜监测雨情水情。
34.33米、35.96米、38.41米、40.41米……
今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向湘潭袭来。7月10日14时37分,湘江湘潭段出现洪峰,流量达每秒26200立方米,超过历史最大流量每秒20800立方米,为两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洪峰水位41.40米,仅次于历史最高水位41.95米。
作为防汛战场的“千里眼”,湘江湘潭水文站无疑成为这场防汛战斗的前沿阵地。洪峰中,湘潭市水文局全体干部职工连续七天七夜,持续不断地监测雨情水情,为防汛及时提供科学分析和精准预测,他们发出的一条条信息与数据成为防汛战役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不断高涨的水位淹没了湘潭水文站的架空层。
7月10日下午14点37分,湘潭出现了41.40米的洪峰水位,洪峰流量达26300立方米每秒。不断高涨的水位淹没了湘潭水文站的架空层,从站房通往码头的路已深埋水下,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手拉纤绳坐在皮划艇上摆渡过去。
“带好设备,注意安全!”10日凌晨两点,水文站站长张霞和往常一样,穿上救生衣去江面测流。夜已深沉,江面黑漆漆的一片,只听得到湍急的水流声。此时,水流量已达26500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漂浮物流动100米只需半分钟左右,给测量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与不可预知的危险。
夜色中,张霞和两位同事坐上皮划艇,用力拉着纤绳艰难地在水上前进,不断有漂浮物从上游漂来缠上纤绳。他们只能走一段,清理一段,行进过程十分缓慢。原本200多米的路程距离,他们用了半个多小时。
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手拉纤绳坐在皮划艇上摆渡。
就在这时,一个漂浮在河面的树撞上了小船,张霞一个趔趄,失手脱离了纤绳。巨大的冲力不一会儿就将小船偏离了原先的轨道,顺着河流漂了十多米,紧急中的张霞用力抓住身边的一棵大树的枝头,艰难地把绳子牵回,才保住了小船能正常的行走。
说起当时的险境,张霞显得十分平静,他说:“这都是家常便饭,我们都习惯了。”湘潭水文人作为洪水中的逆行者,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了3小时一测的频率,将最新最准的流量数据以最快的速度报送出去。
工作人员应急监测组装ADCP准备测流。
精准的数据支撑了精准的预报,水文部门7月8日晚上作出涓水射埠于9日10时左右出现48.7-49.2米的洪峰预报(实测9日12时出现洪峰水位48.92米);7月9日凌晨作出了10日凌晨4时左右湘潭水位超过41米(实测10日4时水位41.07米)的预测。待降雨停止,水文部门又及时作出了湘潭于10日14时出现41.30-41:50的洪峰预报(实测10日14时37分出现41.40米的水位)……
暴雨之夜,洪水之畔,大堤之后,灯火渐渐熄灭,城市已安然入眠……但屹立在湘江边的湘潭水文站,昼夜监控,一条条数据与信息及时地被传送出来。这里,有退休被叫回的老站长肖建成、缺席儿子满月的“奶爸”刘思维、怀孕28周的准妈妈王珊……他们坚守岗位与初心,用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情怀担当起守江护河的神圣使命,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凌雨晴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