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湘潭9月26日讯(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吴元知)9月2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湘潭市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举行。湘潭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详细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健康扶贫工作是 “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请问湘潭市在健康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卫健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赵文著: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市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协调推进的健康扶贫工作机制。自2017年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 行动以来,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更新完善和落地生效。
一是落实贫困对象参保全覆盖。由政府财政补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实行50%或100%的补贴,全额资助参加贫困人口“扶贫特惠保”保险。二是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提高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保障力度,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实际费用报销比例达85%或以上,病人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自负部分即可。如:今年1至8月,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39219人次,实际报销比例达90.81%,切实减轻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三是实施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按照国家和省健康扶贫工作要求,对严重影响贫困人口身体健康和劳动生活、发病率高的29种大病实行专项救治。截至2019年8月,全市患29种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5255人,已救治5248人,救治率达99.8%。2019年又将符合生育政策的农村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综合保障范围,在县域内住院分娩的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5%或以上。四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3万人,除长期居住外地或外出务工外,实现家庭医生签约10.55万人,实现了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服务全覆盖。五是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服务优惠措施。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律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实行“一站式”结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29种大病的医院减免、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等保障政策一次性落实到位。六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县级医院均达二甲医院及以上(湘潭县、湘乡市人民医院已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全市建制乡镇街道都设置了一个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6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一个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级综合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大病不出县的工作目标。全市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率达90%,其中湘乡市达95%。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得起病,少生病”的工作目标。
记者: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深化综合医改,请问下一步我市深化综合医改有哪些创新举措?
市卫健委体改科科长艾伟宏:国家卫健委已经确定我市及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城市(县市),是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全覆盖的地区。下阶段我市将以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抓手,着力从三个方面推进综合医改: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和管理,形成以三级医院牵头、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康复、护理、公共卫生等其他医疗机构参与的区域城市医联体管理与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城市医联体内专家、大型检查检验设备、消毒供应、药品配送等资源的共享,并在医联体内实行质控统一、会诊同步、信息同网。
二是提升县域服务能力。通过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加快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合作发展、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医联体牵头医院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等服务。
三是统筹三医联动改革。通过推进以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为单元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引导群众基层就医。通过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调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稳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通过构建统一的药品耗材供应保障机制,以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为引领,实现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支付。通过加强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突出公益性导向,确保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见效。
记者:今年7月国家正式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的唯一结果性指标就是到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2%,2030年要达到30%,我想请问市健康教育所作为该领域的专业机构,准备如何来助力这个目标的实现?
市健康教育所所长肖青林:谢谢您的提问。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它既是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唯一结果性指标,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3个主要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为实现这个刚性指标,作为该领域的专业机构,我们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掌握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现状。为了解我市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2018年我们组织专家开展了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内容涵盖了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与利用六个方面。监测结果显示:通过近年来积极采取健康素养促进措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和居民科学健康观相对较高,但还是存在城乡、人群差异以及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等方面问题,同时基本医疗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较低,这就为我们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措施。 围绕“健康中国行动”15项专项任务,我们将其细化为三大板块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内容:一是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心理健康等综合方面板块;二是关注中小学生、职业人群、农村贫困人群等重点群体板块;三是针对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预防板块。希望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部门联动,来突出健康促进和社会倡导,以降低或者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帮助居民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和健康水平。
三是积极发挥专业机构职能作用。市健教所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专业机构,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同时认真做好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科普材料开发与传播,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以及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的完善等工作。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凌雨晴 吴元知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