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立 整理报道
2020年高考即将拉开大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高三学生年后的学习和复习计划,也让考生面对高考感觉困难重重。小编今天给大家说道说道,古人参加的考试,那叫一个真难!
赶考之路烧钱还艰险
“进京赶考”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专有名词。那时,全国的学子们先要通过乡试考上秀才,再通过州县考试考上举人后,才有资格进京参加进士考试。
相比于今天的考生们就近考试、交通便利,古代的考生们可没那么幸运。“进京赶考”过程中,不仅非常烧钱,还极为艰险。
唐朝湖南考生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赶考“艰辛路”: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
家庭条件稍好的考生一般会租个代步工具,比如唐朝河北考生贾岛。他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从老家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前往长安,一路上就时常租驴代步。
家庭条件差的,就没贾岛那么潇洒了。北宋福建考生龚国隆去京城(开封)参加考试,因为家里穷,路费都没凑够。好在他伯父是个小京官,手头有些“国营饭店”里乘用车马、使用夫役的“驿券”,勉强资助他进京赶考。
进京路途遥远,无论是骑马、坐车,还是走路、乘船,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
上考场进黑屋,19篇文章等着你
古代考场环境也是考生须克服的一大苦难。
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听着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
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除此之外,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科举要考八股文,那八股文要怎么写呢?规则如下:
〔一〕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二〕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三〕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闭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
看了古人考试那些事,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参加高考信心十足了!
最后,祝所有考生旗开得胜!
来源:红网
作者:张立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