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探访脱贫路丨湘潭县碧云村:心贴心、手把手,真情拓宽扶贫路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放明 编辑:谢文礼 2020-10-15 21:06:47
时刻新闻
—分享—

QQ图片20201014215646_副本.jpg

碧云村村部。

红网时刻记者 刘放明 湘潭报道

“该放羊了!”

10月14日中午,刚收完稻子洗脚上岸的刘仲良打开自家羊圈,看着20多只黑山羊朝他叫唤着,古铜色的脸上泛起了笑意。

这些羊都是村上发放给他的扶贫种羊繁殖出来的。如今除了圈里这20多只羊,这两年他通过卖羊还增加了3万余元收入。除了种地外,养羊是他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

今年69岁的刘仲良,是湘潭县中路铺镇碧云村的村民,妻子常年疾病缠身,儿子为三级智力残疾,一家人长年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成为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

DSC_1332_副本.jpg

刘仲良说起以后的生活,收起稻子来也面带笑容。

2015年10月,镇、村干部联合镇上的养羊合作社为刘仲良送来了1只公羊和4只母羊,并请技术员“手把手”地对其进行了养殖技术指导。随着他对养羊技术的积极钻研和对种羊的悉心照料,他的羊群逐渐壮大起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多只。”刘仲良介绍,他家的羊很少喂饲料,几乎都是他赶着外出吃草长大的,养殖成本就降低了,羊的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发展产业让日子有了盼头,我还想再多养些羊!”刘仲良计划将自家的房子再腾出一间来养羊,让黑山羊的存栏数量逐步增加。

而在碧云村的扶贫车间——湘潭县碧云槟榔厂的车间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肖秀敏正手脚麻利地为槟榔去核。丈夫身患多种疾病的肖秀敏是家里的顶梁柱,以前不仅要在县城打工维持生计,还要时常回家照顾行动不便的丈夫。如今她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并成为了车间里最勤快、最能干的员工。

“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既能及时照顾家里,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些农活,收入也比以前高多了!”肖秀敏笑着说,“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只要身体好,生活是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的。”

湘潭县碧云槟榔厂是碧云村在2017年从衡阳市衡山县争取回来的项目,工厂负责人李伏连是土生土长的“碧云妹子”,她说:“我把工厂搬回来,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让村里少一些贫困户,少一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目前,她的车间里有稳定员工300多名,本村员工达到70%,有14户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名低保户、4名残疾人在这里上班。

碧云村是湘潭县东部边陲的一个小村落,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条件较差,曾经是全县28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81人。

IMG_20201014_103758_副本.jpg

村办光伏发电站。

2014年以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因户施策,与51户贫困户“心贴心”,想方设法从不同途径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渠道,先后创办了光伏发电站、榨油厂等村办企业,引进了槟榔加工厂,设置公益性岗位,根据贫困户的条件和意愿发展种、养殖业,并将相应集体收入部分反哺贫困户,确保脱贫不返贫。

2016年,碧云村如愿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IMG_20201014_102817_副本.jpg

有了完善的档案,村支书陶伟对该村的贫困户了如指掌。

目前,碧云村正在对村属扶贫厂房进行改造性扩建,计划将大米加工厂和榨油厂分开运作,并筹划自己的大米品牌和茶油品牌,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让贫困户拥有更多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凭借已有的产业扶贫经验,该村将继续扩大种、养殖业规模,让更多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其中。

脱贫后的碧云村今后如何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陶伟胸有成竹:“下一步,碧云村将抓住‘乡村振兴’政策契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并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放明

编辑:谢文礼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0/10/15/84863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