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班学生进行眩晕训练。
湘江之畔,晨雾未散,一群身着海魂衫的少年已在操场上列队。眩晕训练15圈后走直线,陈子豪的步子稳得像一艘劈波斩浪的舰艇。
三年前,这个身体瘦弱的少年还因体能测试落后偷偷抹泪。如今,他胸前的“体能标兵”徽章在朝阳下闪闪发光。这不仅是体能的跃升,更是生命在淬炼中被激扬的生动写照。
这是湘潭县一中海航班的日常剪影,更是这所内陆县中向深蓝交出的“硬核答卷”——办校八年,平均招飞录取率全国第一,超100名学子冲上云霄,8人斩获清华、北大等“双学籍”。他们从这里扬帆,一步步成就着守卫海天的深蓝梦想。
招生:在“鸡蛋里挑骨头”的选拔哲学
航拍湘潭县一中。
“不是所有雏鹰都能搏击风暴,我们要找的是天生‘耐折腾’的苗子。”湘潭县一中党委书记齐学军的这句话,道出了招生“严”字的精髓。
每年春天,一场“海选”在湖南14个市州拉开帷幕。视力初筛像一道“无情闸”,瞬间刷掉三分之一报名者——裸眼视力达1.0以上是铁律,连0.1的误差都不容妥协。
文化测试更似“沙里淘金”,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均在各地州市前15%(长沙除外)。但最残酷的关卡在定选:72小时内,军区医疗队对候选者进行360度“扫描”——眼底照相查隐性病变,心脏彩超,连深度龋齿超过3个都会被淘汰。
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执着,换来的是生源“纯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全域覆盖的高效招生模式,近年录取学生中考成绩稳居各地州市前15%(长沙除外),农村学子占比超60%。“我们要的不是‘完美成品’,而是能抗压的‘原石’。”齐学军笑道。严苛的选拔,正是为了精准识别那些蕴藏着巨大潜能、渴望被激扬的生命,为他们的梦想人生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培养:用“三强方程式”炼就深蓝基因
海航班学生练习打绳结。
走进特立海航楼,走廊标语赫然醒目:“强心为舵,强脑为帆,强体为骨”。这套“三强模式”,正是全国冠军的制胜算法。
借助湘潭丰富的红色资源,海航学子们在求学过程中获得了红色信仰的“沉浸式锻造”: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海航学子蹲在地上测绘“长征路线沙盘”;彭德怀故居前,退役教官带着他们重走“乌石镇挑粮小道”。这些浸润式体验,让理想信念的种子深植心田,为未来的人生航向校准了精神之舵,是 “强心为舵”的根基所在。
更绝的是在特立海航楼前,一架海军退役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课余时间经常有学生与飞机合影。一楼的海航展览馆成了海航学子接受“强心”教育的绝佳场所。
科技强军、人才强军是必由之路,海航班的文化教育更是注重文武并重、文理兼修,可谓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课的“精准空投”。这是“强脑为帆”的关键,用扎实的知识体系为梦想扬帆远航提供不竭动力。
严苛的选拔只是起点。如何将精心挑选的“雏崽”淬炼成翱翔深蓝的雄鹰?湘潭县一中校长唐乐军道出了海航班成功的核心密码:“海航班不是简单叠加军事训练的文化班,更不是脱离文化教育的‘体工队’。它是一场围绕‘为战育人’目标的系统性重构,核心在于构建‘红色铸魂、文化固本、体魄强基、科技赋能’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
其根本目的,正是“激扬生命,奠基人生,成就梦想”的育人核心理念——让每一个海航学子的青春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为献身国防事业打下坚实根基,最终实现搏击长空、守护海疆的人生理想。
在唐乐军看来,海航班承载着双重使命:“它既是国家海军飞行人才早期培养的战略基地,也是我们探索县域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回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实践场。我们整合一切优质资源——地方的红色沃土、高校的智力支持、部队的实战经验,为有梦的孩子搭建一条从湘江走向深蓝的成长路径。”
物理老师在湘潭舰模型前,讲解阿基米德定律。
例如,物理课上,老师用湘潭舰的浮力原理讲阿基米德定律;晚自习时,北航教授远程辅导空气动力学。
最妙的是科学有序的培优补基工程,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针对性补齐短板,对文化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在平日教学基础上提升难度,加强思维训练。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定点打击”。
2023届学生唐雷明从年级垫底到海军航空大学的逆袭,回望过去步步都是一个个踏实的脚印。他感慨:“这里没有题海,只有‘靶向治疗’。”
与其他高中生不同的是,海航班的学生们必须练就强健的体格体魄。“海军招飞身体体检共有200多项,比当兵入伍体检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海航班班主任赵灿春说。“强体为骨”,打造能承受极端考验的钢铁之躯,是成就飞天梦想的基石。
为此,湘潭县一中设立了专门的海航食堂,精心搭配每日饮食,并制定了每月体能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有俯卧撑、单杠、双杠、3000米、5000米等项目,鼓励学生重视体能训练。
学生陈锦泓的床头贴着一张对比照:入学时体重超重20多斤,为实现自己的“飞天梦”,2个月就减了30斤,最终体检合格,成为海航班的一员。
这背后是专属体育锻炼的“魔鬼课表”:晨跑5公里雷打不动,单杠引体向上12个才算及格,连午休后都要做“眼球操”护视力。
“每人每天500毫升牛奶,蓝莓一周吃三次,油炸食品全年禁入。”海航班食堂营养师的账本记着这样的细节。八年坚持,海航班学生近视率下降,体重超标率从入学时的37%降至毕业时的0%。
突围:县域教育的“反内卷实验”
海航班学生在县一中海航馆参观。
湘潭县一中把“潜力股”炼成“绩优股”:谢俊杰入学考试排在年级末尾,英语科目离及格线90分还差一大截,三年后高考英语115分;衡阳农家子弟魏嘉璇戴着“体能待达标”的黄牌起步,最终却以全省第9名成绩推开清华园大门。
“我们不信‘生源决定论’。”赵灿春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学员的“微进步”:欧致远主动增加抗眩晕训练,轻松通过了转椅测试;肖智仁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不全,主动收集各地高考真题进行专题训练突破……“教育不是筛选天才,而是唤醒普通人体内的英雄基因”。
湘潭县一中海航班实行流动式管理,每学期将进行政审、考核、体检等,不符合海军条件的学生将调出班级,同时在每届高一下学期会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补录,选拔身体条件、心理与文化条件适宜的学生。随着湘潭县一中海航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以及国防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提交补录申请。
湘潭舰官兵成了“编外导师”,周边幼儿园设置“玩具兵器启蒙”、小学开设“小海航社团”,甚至带动县城新增了3所国防特色校……海航班的“蝴蝶效应”正在扩散。
而那份与星辰大海的约定,早已刻进少年们的生命。正如湘潭舰官兵回信海航班学员中所写:“今日伏案学习的背影,终将在未来与祖国的星辰大海相遇。”
湘C君的观察+
潮声澎湃处,湘军再启航。
当教育日益陷入“内卷”的泥潭,湘潭县一中海航班却用八年实践给出了另一种答案,那就是真正的教育不是用分数筛选天才,而是点燃每个普通学子内心的火焰,激扬其独特的生命价值。
不迷信生源决定论,而是坚信“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当一所学校把家国情怀种进骨髓,升学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那些凌晨五点的晨跑、红色圣地的研学、与湘潭舰官兵的对话,都在诉说着教育的终极使命——不仅要培养能解题的头脑,更要锻造敢担当的脊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予时间让理想生根,创造空间让生命拔节,在这个追逐短期效益的时代,这种“慢教育”恰如一剂清醒剂。
当教育回归“人”的塑造,真正专注于激扬每一个生命、为其精彩人生奠基、助其实现远大梦想,星辰大海自会成为少年们奔赴的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