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辉(左二)在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实习生 龚文豫 通讯员 谢振 湘乡报道
在湘乡市虞唐镇的田间地头,总有一个身影提着米面油叩响村民家门,“老哥,我来蹭顿饭!” 系上围裙,灶台忙碌间,他与乡亲们的笑声回荡在农家院落。
这位被村民亲切唤作“蹭饭书记”的人,正是湘潭市、湘乡市两级人大代表,虞唐镇永星村党总支书记邓光辉。五年来,他将农家灶台化作履职平台,烹制出热气腾腾的为民“大餐”。
“蹭饭”蹭通民心路 一饭一蔬解民忧
邓光辉是土生土长的永星村人。早年在广东创业的他,怀着建设家乡的初心,于2017年毅然返乡,担任永星村村主任,2021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在平时的走访中,他发现,和村民们不太熟悉,相互比较拘谨,不容易敞开心扉。“一起煮饭到围桌吃饭,这个过程能让大家放下拘谨,说出心里话。”邓光辉笑着说。
于是,邓光辉开启了他的“蹭饭之路”。嘴上说是“蹭饭”,实际上邓光辉每次都没空着手。他自掏腰包,提着面条、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村民家里,也绝不只是“吃顿饭”,而是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把村民的诉求牢牢记在心上,再尽力去解决。慢慢地,村民们对他越来越信任,邓光辉对每家每户的情况更是了然于胸。
在独居老人家中“蹭饭”时,他目睹墙体裂缝纵横、屋顶瓦片摇摇欲坠。老人一句“下雨天不敢睡,怕房子塌”的叹息,让他立即通过人大代表履职平台“随手拍”功能上传危房照片。
随后,虞唐镇人大主席团迅速转办,当天下午联合工作组就登门勘查,一周内危房改造工程启动。老人搬进修缮一新的房屋时紧握邓光辉的手哽咽道:“这顿饭‘蹭’掉了压在我心上十年的石头!”
厚厚的民情笔记里,记录着从村民疑虑到主动招呼“书记来家吃饭”的转变,写满了在烟火升腾中收集的急难愁盼。
灶台变身直播间 云端架起致富桥
炊烟缭绕的厨房,意外成了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策源地。邓光辉在“蹭饭”时发现村民的坛子菜堆满墙角,当即架起手机化身“坛子菜书记”。
镜头前爽朗的笑声让“永星土货”飞出山沟,半年直播近百场,吸引30万人次在线观看,销售农产品4000余单,创下30万元销售额。
“坛子菜书记”帮助乡亲们“直播带货”。
直播间里“物流成本太高”“包装跟不上订单量”的弹幕诉求,催生了他的“云仓攻坚行动”。通过协调场地、引进设备、组建合作社打包团队,村上成功实现“上午采摘、下午发货”,日单量从50单跃升至100单。
今年5月,邓光辉进一步凝练提交“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建议,力促通过新媒体手段缩短销售链、减少中间商,让虞唐唐菜、茶油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实现消费者与农户的双向奔赴。
泥腿丈量出良策 联动攻坚惠民生
面对永星村600余米水渠淤塞危及500余亩良田、6.5公里狭窄村道威胁1700人出行安全的难题,邓光辉邀请湘潭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人大农业委、市财政局等15个部门负责人在田间地头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办公会。
在多级联动攻坚之下,永星村争取到水利专项资金启动了水渠清淤及底板硬化工程,推动道路加宽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并先行实施护坎加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在夯实的渠岸与延伸的硬化路上刻下深深印记。
邓光辉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的困难家庭。
当邓光辉在村民灶台翻炒辣椒腊肉,灶火映红他带笑的脸庞;当他在市人大常委会会场铿锵建言,数据折射民生重量——两种场景交融,正是新时代人大代表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写在大地上的生动诠释。
那修葺危房的钢筋、云仓打包的胶带、水渠护砌的石块,无声地诉说着真实的民主,就在老人捧着的热饭碗升腾的暖意里,在农民查收订单时舒展的笑纹中,在乡村振兴的阡陌上绵延生长,传递一种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龚文豫 谢振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