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敢啃“硬骨头”的技术尖兵——记江南工业集团标兵吴松延

来源:红网 作者:田滢紫 编辑:楚湟 2025-08-14 16:27:22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这句话写在他工作笔记的首页上,这也是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技术与信息化中心三室主任吴松延的真实写照。十余年来,他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将个人技术追求融入企业发展,在产品科研、生产保障、技术攻坚中勇挑重担,用匠心守护核心产品的质量与精度,曾荣获公司标兵、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成为同事眼中“能啃硬骨头、敢闯新路子”的技术尖兵。

创新为刃,破解生产工艺“卡脖子”难题

在吴松延看来,“工艺提升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实战检验。”他扎根试验一线,从产品总装到试验流程,逐一打磨优化方案,用创新思维突破技术瓶颈。

H产品试验回收曾是困扰团队的“老大难”——安全阀性能直接决定产品能否顺利上浮,一旦故障不仅增加回收成本,更可能影响试验进度。吴松延泡在试验数据里,对比分析上百次回收深度记录,反复调整安全阀结构与压力参数,最终将回收成功率提升至99%以上,每年为公司节省三十多万元试验成本。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H产品挂装的改造。过去,工人们需半蹲在离地不足1米的设备下,耗时二十多分钟托举产品完成挂装,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存在碰撞风险。吴松延带领团队设计出可多自由度调节的挂装装置,实现产品稳定托举与精准对接,将挂装时间缩短了10分钟,彻底解决了这一“体力活”的安全与效率痛点。2024年,由他牵头的某产品制造与总装工艺项目,更是斩获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行业工艺升级提供了“兵工方案”。

2.JPG

担当为盾,筑牢生产交付“保障线”

“只要产品需要,我随时都在。”这是吴松延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生产技术保障的“排头兵”,他始终处于“待命状态”,用最快响应速度化解技术危机,确保重点产品按时交付。

2024年酷暑,刚准备休高温假的吴松延接到紧急通知:H产品某试验出现故障。他当即取消休假,连续两周蹲守试验现场。通过逐一排查参数设置、传感器性能,他精准定位故障根源——共线谱参数错误与传感器失效。连夜调整参数、更换部件后,试验终于顺利推进,保障了公司重点产品的生产节点。

类似的“紧急救援”不胜枚举。H产品装配时突发电性能检测异常,唯一的检测设备“卡壳”直接影响生产进度。吴松延从“人机料法环”全流程溯源,大胆推测是检测电缆老化所致。他带领团队解剖电缆、对比新旧样本,最终证实猜想,更换电缆后生产线迅速恢复运转。在海拔1700米的交验现场,他和团队顶着晕船反应,以“5+2”“白加黑”的节奏解决信号接收、设备上电等难题,用6个月的坚守,换来产品顺利交付,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经济价值。

攻坚为甲,勇闯技术归零“无人区”

“故障归零不能留一丝隐患,否则就是对国防事业不负责。”面对产品技术难题,吴松延总有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哪怕试验场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他也毫无惧色。

负责某产品故障归零工作时,为找到问题根源,他和团队花了近1年时间,最终将试验场定在一座需乘2小时渔船才能抵达的孤岛。岛上无水电、无居所,第一次试验就遭遇“阳光暴击”——海面反射的强光让全员面部脱皮。更艰巨的是产品回收:4-5人要用铲子、网兜,从1米深的黄土中挖出试验残骸,再抬上摇晃的渔船。

凭借这股拼劲,他们历经残骸分析、仿真验证、半实物模拟等多轮攻坚,最终复现故障、验证改进措施有效,编制出详细的产品改进方案,为后续生产筑牢质量防线。在科研试制领域,吴松延同样冲锋在前,2024年参与兵器工业专项论证时,他进驻会场10余天,牵头识别总装过程共性难点,为新产品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到试验场,从图纸间到生产一线,吴松延用一次次突破诠释着兵工人的使命与担当。他说:“每一个参数的优化、每一次故障的排除,都是在为强军梦添砖加瓦。”这份匠心与忠诚,正是他扎根兵工事业十余载的最好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田滢紫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93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