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莲”通致富路丨水墨丹青处 湘潭县白石镇解锁“文化IP+生态经济”融合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郭智珍 潘文琦 张学 王佳林 凌雨晴 编辑:杨莉莎 2025-08-27 14:49:36
时刻新闻
—分享—

齐白石故居.png

齐白石故居。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郭智珍 潘文琦 张学 王佳林 记者 凌雨晴 湘潭县报道

花落花开都是画,风吹雨打总成诗。走进湘潭县白石镇,齐白石故居静立其间,一砖一瓦浸润着艺术大师早年的生活印记。

文化是灵魂,产业是筋骨,生态是底色,三者相融相生。近年来,白石镇探索出了一条“文化IP+生态经济”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从“名人故里”到“文旅热土”的生动转变。2024年,全镇旅游营业收入超37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较2023年增长10.65%。

文化铸魂:艺术基因激活乡村生命力

“今天参观了齐白石故居和文化艺术墙,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受益匪浅!”在8月24日举办的“白石故里行·游学写生活动”中,11岁的学生周芊彤分享了她的难忘体验。

近年来,白石镇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系统推进齐白石故居、木雕技艺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与“活态展示”相结合,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传承”;围绕“白石故里”品牌,全域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持续提升文化形象和区域吸引力。同时,深度挖掘齐白石文化资源,策划农耕趣味运动会、白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刺激文旅消费市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

白石故里行·游学写生活动.png

白石故里行·游学写生活动。

为推进文旅融合,白石镇积极拓展研学实践平台。依托借山馆、冠道体育、白石生态艺术园、白石人家等载体,联合高校、旅行社、艺术培训机构及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精品游学线路,组织学生参观故居、实地写生、体验农趣,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吸引大量研学游客。2024年,白石镇累计接待研学游客2000余人,同时实现了旅游人次的持续增长。

有力的宣传推广是全面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和产业招商实效的压舱石。白石镇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品牌声量;在齐白石故居对面设立专属直播间,传播白石文化、推荐本地农产品;主动参与各类旅游展会、推介会,并邀请旅游博主和网红达人实地体验宣传。同时,通过整合本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落地实效。

产业赋能:“三产联动”盘活乡村资源

白石镇流转房屋打造民宿集群.png

白石镇流转房屋打造民宿集群。

“反正家里房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做民宿,既能添点人气,又能让远方的客人感受白石的艺术氛围。”白石镇民宿经营者齐永忠笑着说。如今,他家的二层小楼已改造出四间单人间和一套套房作为民宿,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水墨白石”的一扇窗口。

齐永忠家的转变,源于2021年杏花村推行的“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作为全市闲置宅基地盘活试点村,杏花村系统推动闲置农房转型为写生基地、艺术工作室和特色民宿,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湘潭湘润文旅有限公司在齐白石故居周边整体流转8栋房屋打造民宿集群,齐永忠家便是合作农户之一。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沉睡资产,更延伸出书画创作、特色住宿等多元文旅业态,为村庄注入活力。

在闲置资源盘活与产业融合的进程中,“白石人家”生态农庄成为亮眼标杆。夏日的农庄里,每天车来人往、游人如织,其流转经营的1100亩耕地、4座水库和2800余亩山林,为各地乡村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优质体验条件,其游客中心、生态农庄和雕刻珍藏馆,让游客在领略齐白石故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饱览乡村美景、饱尝乡村美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白石人家”的带动下,全村产旅融合不断深化。目前已培育规模经营主体6家,形成了湘莲、小籽花生、红薯、油茶、特色养殖等多元农业产业,有效带动了周边四个村的劳动力就业,仅“白石人家”每年支付的人工成本就超过40万元。在此基础上,白石镇以点带面打造了8处艺术主题民宿聚集区,推动吃、住、游、娱、创一体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逐步成熟。

断藕、清洗、粉碎、过滤、脱水……在湘潭县白石农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藕粉生产正如火如荼进行。“我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湘潭、株洲等地700多户农户种植红薯和莲藕,以保底收购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公司负责人胡彬介绍,2024年公司产值已达1800余万元,新引进的涂布工艺全自动粉丝生产线更将提升生产效率十倍以上,为特色农产品增值打开新空间。

杨利平(左一)熟练打包藕粉.png

杨利平(左一)熟练打包藕粉。

“走路上班就十分钟,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充实又开心。”50岁的村民杨利平一边熟练地打包藕粉,一边欣慰地说道,她的满足,源于在家门口获得的就业机会,也源于看到家乡的产品经由自己的手走向更多人的餐桌。这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白石镇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根,串起乡村振兴“致富链”的生动写照。

生态共富:基建提质与多维效益共赢

傍晚,三角坪休闲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村民们在今年新修好的场地上尽情舞动;不远处的白石文化墙前,家长正带着孩子细读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生平故事;一座座美丽屋场里,老人们悠闲地修剪着家门前的花草……这样宜居宜游的日常场景,正是杏花村推进生态共富的真实写照。

三角坪休闲广场.png

三角坪休闲广场。

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杏花村近年来持续完善旅游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村中多方筹措资金,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实施泉塘水库片区生态治理,铺设环湖步道、建设景观亭、改造垂钓基地改善荷花池水质,在杨梅园至天妃宫路段增设人文景观,推进杨梅园、银杏园及碎石场区域环境整治,同时优化交通网络,于三角坪入口附近打造集文化与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广场和文化墙,系统构建“山水相映、花果成趣”的生态景观带。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村民自觉维护下,村内7座美丽屋场和近百家星级美丽庭院持续焕发光彩,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常靓常新”。

从“水墨丹青”的艺术圣殿到“农文旅融合”的产业热土,白石镇以实践生动诠释着“文化是灵魂、产业是筋骨、生态是底色”融合发展理念。在这里,齐白石的笔墨浸润田野,闲置资源衍生出艺术与财富,每一寸山水都成为共同富裕的源泉。

下一步,白石镇将持续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导向,通过三产联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机制,推动镇域经济文化发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来源:红网

作者:郭智珍 潘文琦 张学 王佳林 凌雨晴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04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