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钱丽 湘潭报道
日前,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传来喜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湘潭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市级省临床重点专科评审。
从介入内镜科的组建,到呼吸重症病房的启用,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从命悬一线的车祸患者突发肺栓塞,到内科胸腔镜治疗早期脓胸,联合冷冻技术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取异物治愈长期咳嗽隐疾,在日常诊疗中,科室医务人员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突破技术难题,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赞许和肯定……
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突破,墙上的一面面锦旗,见证着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用优质的医疗服务书写医者的大爱、责任与担当。
内科胸腔镜冷冻检查现场。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
呼吸是人体四大生命体征之一,疾病来袭,呼吸更是延续生命的关键。
2017年,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成立。这个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由呼吸内科普通病房、危重症抢救病房(RICU)、专科门诊、睡眠呼吸监测室、门诊呼吸内镜中心组成。
面对呼吸系统疾病复杂多样的特点,如何为更多患者畅通“呼吸之路”,打开“生命之门”?
59岁的罗女士(化名),因“间断气促10余年,右侧胸部疼痛半月”,来到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就诊,经医生详细问诊、检查后,考虑右肺支气管内异物。
由于病史较长,异物与周围粘膜组织“长”在了一起,操作时可能有大出血风险,或异物可能被疤痕组织包裹,根本无法取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国平带领团队与麻醉科专家进行会诊讨论,考虑采用普通支气管镜患者可能因时间长无法耐受,全身静脉麻醉也需精准控制时间、深度,为降低风险,专家团队决定,经口气管插管麻醉机辅助通气下行电子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术中,电子支气管镜下可见一白色质硬扁状骨质异物嵌顿在右肺中间支气管管口,异物表面较光滑且体积较大,周围与组织粘连、包裹,用支气管镜钳夹抓取难度相当大,稍有不慎可能掉落,引起严重后果。刘国平当即决定换“冷冻探头”冻取异物至主支气管,再利用异物钳小心抓取异物,并缓慢将异物钳连同气管镜一起退出,顺利将异物取出。异物为一颗1.8*1.0cm的西瓜子壳,正是这颗小小的西瓜子壳导致患者十余年来的呛咳,气促。
“术后,我睡得可香了,这是我十多年来最舒适的一晚。”罗女士高兴地说。
不懈地努力,只为给患者最及时有效的救治。
近年来,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始终把学科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坚持以制度建设引领模式创新,以模式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院党委领导下,坚定走亚专科道路,主攻并细化呼吸感染组、呼吸重症病房、呼吸介入组、呼吸慢病管理,全面提升整体救治水平。2022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评成为湘潭市内科胸腔镜介入诊疗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刘国平带领的呼吸内科团队在国家、省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经纤支镜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获湘潭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内科胸腔镜治疗早期脓胸、内科胸腔镜联合冷冻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经纤支镜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等多项技术市内领先。
“科室的学科知名度、综合技术评价、患者满意度提升明显,为群众解决病痛的能力得到增强。这种种收获的背后,是我们肩上更大的责任。”刘国平认识清晰、目标坚定。
患者送锦旗表达感谢。
卓越服务暖人心
“他一定要亲自来谢谢你们……”一位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到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站,家属边说边展开手中的两面锦旗,上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术精湛品德优,服务热枕如亲人”。
60多岁的王先生因呼吸困难入院,被诊断为呼吸衰竭、气胸,住进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RICU。然而,入住后不到半小时,王先生出现呼吸窘迫、张口呼吸,监测血氧为71%,血气分析提示I型呼吸衰竭,病情危急。
刘国平带领团队检查患者情况后,紧急为其行床旁支气管镜下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行胸腔闭式引流。经过治疗,患者脱离危险,病情趋于稳定。
“叔叔,您今天感觉怎么样?”王先生在RICU住院期间,医护团队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更是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悉心治疗和护理,插管96小时的王先生,成功脱机,身体恢复良好。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暖心故事。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持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把人文关怀融入诊疗全流程,将医疗质量控制延伸到每一个医疗环节,力求让患者更安全、服务更贴心、体验更舒适。近三年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真正实现“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
义诊现场。
护航“幸福呼吸”
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它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四高”特点,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致力于提高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
“您是否长期咳嗽不止?”“您是否经常烟不离手?”……每年“世界慢阻肺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团队都会走进社区,开展“世界慢阻肺日”义诊,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
“将健康宣教下沉社区,是希望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肺功能检查的重视程度,加强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自我管理,切实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晓率和肺功能检查率。”刘国平说。
同时,在医院所辖的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专家团队定期组织基层医护人员开展专科培训,提升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联动,畅通绿色通道,为生命健康护航。
我国慢阻肺病患病人群庞大,仅靠综合医院难以满足服务需求。那面对人数众多的患者,如何更好筑牢新防线?
“这是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送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血氧非常低,必须要尽快上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面对超出基层诊疗范围的危急病情,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派驻的“第一书记”肖瑾没有犹豫,当即与本院联系,开通绿色通道,启动一键转诊。
患者从启动转诊,到进入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治疗,不到半个小时。因及时有效对症治疗,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
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形势下,近年来,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依托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组织辖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技能提升培训、技术指导等,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在慢阻肺等慢性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宣教等能力。同时,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为湘潭及周边地区呼吸患者提供科学、方便、连续性的规范诊疗服务,夯实慢阻肺分级诊疗,惠及公众健康。
科室合影。
从技术攻坚到服务创新,从个体救治到全民健康,这支团队正以仁心仁术续写着守护生命的篇章。
“未来,我们将不断提升呼吸系统疾病综合诊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优质服务能力,为百姓呼吸健康保驾护航。”刘国平说。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钱丽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