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文章丨正确树立“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基层党支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使命

来源:红网 作者:檀朝桂 常博睿 编辑:杨莉莎 2025-09-10 18:08:26
时刻新闻
—分享—

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执政根基,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凝聚各族群众共识的“神经末梢”。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基层党支部要以正确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为思想基础,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实践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牢记基层党支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使命。

理论溯源与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立场和方法论指导。其倡导的民族平等原则,深刻揭示了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发展机遇上共享权益的社会本质;民族团结思想则强调各民族在反对压迫、追求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命运联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从商周“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政治智慧,到清代“华夷一体”的治理实践,始终维系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性;“和合共生”哲学则通过“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为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重要思想,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体系。

政治方向与目标引领

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其根本目标是在各族群众中凝聚“四个与共”的价值共识,汇聚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民族地区,支部工作需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基层党支部要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产业帮扶、就业培训、民生改善中践行党的宗旨,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要注重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五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通过目标引领,使支部真正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推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基层党支部必须将其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贯穿工作始终。在党员教育中,要把“五个认同”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必修内容,通过专题党课、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政治认同;在群众工作中,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五个认同”融入政策宣讲、文化活动,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基层党支部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言论保持高度警惕,及时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通过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若干户不同民族群众,开展“一对一”思想引导,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中,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依据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妥善处理,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基层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实践途径与路径探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武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基层党支部需将“五个认同”专题学习融入日常,深刻领会“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比喻,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的深刻内涵。“四史”学习教育中,要突出各民族共同奋斗史内容,如讲述新疆各族群众支援抗战的“新疆号”战斗机故事,西藏民主改革中翻身农奴的觉醒历程,让党员群众在历史细节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凝聚力量的关键。基层党支部需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推行“1名支委联系3名党员、1名党员结对5户民族群众”的网格化模式,将帮扶工作延伸到就业指导、矛盾调解等民生领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要与少数民族群众结成“发展对子”,可手把手传授草果种植技术等,帮助实现整族脱贫,用实践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

民族地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突出民族工作特色。规范组织生活时增设“民族政策学习”固定议题,完善党员评议标准时纳入“民族团结表现”指标。针对支部班子,可开设“民族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党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培养一批懂政策、会沟通、善团结的“明白人”。基层党支部要通过扎实的组织建设,让这条生命线在社区楼栋、田间地头焕发生机,成为抵御分裂思想渗透的坚强屏障。

工作方法与创新举措

针对不同民族群众的差异化需求,教育引导需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老年群体,可通过戏曲、山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传递政策;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侧重开展城市融入指导和权益保障宣讲;对信教群众,则强化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其正信正行。这种分层分类的精准施策,既能避免“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又能让教育内容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心里。

数字化时代的宣传工作需要构建“云端+地面”的立体传播网络。线上依托“学习强国”平台的民族工作专栏,在微信群推送“每日一条民族政策”微动漫,用H5制作“民族知识闯关”小游戏,吸引青年党员和群众参与。党支部可创新“语音党课”形式等,用汉、维、哈三种语言录制政策解读音频,方便老年群体通过收音机收听,让党的声音穿透语言壁垒。

线下载体要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如社区文化墙绘制“民族团结历史长卷”,从秦统一六国到当代援疆援藏,用连环画展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历程;村委会宣传栏设置“五个认同”解读专栏,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具象化为守护边疆的巡逻故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转化为各民族非遗技艺展示。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同样重要,制作成连环画发放给学生;可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改编成二人台小戏,在乡村巡演中引发情感共鸣等。基层党支部通过这种“线上有内容、线下有温度”的传播方式,让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制度建设是确保工作持续见效的关键。需将民族工作纳入支部党建责任制考核,设置“民族团结工作成效”指标,权重不低于15%,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建立矛盾纠纷“周排查、月研判”机制,由支部书记牵头,联合网格员、民族宗教干事组建调解小组,对涉及民族因素的邻里纠纷、利益矛盾提前介入、多元化解。甘肃某社区党支部创新“民族议事会”制度,每月邀请不同民族代表共商社区事务,成功化解了因宗教活动场所噪音引发的群体性矛盾。

联动机制能整合多方资源。主动对接民宗、文旅等部门,争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支持;与高校民族学院共建实践基地,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政策培训;联合商会、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举办民族文化集市。经费保障上可申请党建专项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团结工作基金;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双语”宣传员、文化辅导员两支骨干队伍,定期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基层党支部通过构建“考核有指标、化解有机制、联动有平台”的长效格局,才能确保民族工作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基础性工作。

总而言之,正确树立“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是基层党支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路径。“五观”通过国家观的政治引领、历史观的认知塑造、民族观的格局构建、文化观的情感联结、宗教观的规范引导,为“五个认同”提供思想基石;“五个认同”则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转化为具体实践,形成从价值认知到行动自觉的完整闭环。二者在基层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党支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抓手,彰显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的制度优势。基层党支部作为这一伟大工程的“施工队”,必须牢记使命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五观”为镜校准方向,以“五个认同”为尺凝聚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沃土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檀朝桂、常博睿

来源:红网

作者:檀朝桂 常博睿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3/54/152710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