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三明医改 看湘潭实践②丨打通分级诊疗“任督二脉”矩阵式医联体有妙招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叶志强 苏艳敏 编辑:楚湟 2025-09-27 22:17:02
时刻新闻
—分享—

DSC02584副本.jpg

观摩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叶志强 苏艳敏 湘潭报道

9月25日下午,2025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第二期)迎来一场“行走的课堂”。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的近300名学员,兵分四路,深入湘潭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一场“可触摸、可感知”的医改实地研学。

学员们走出理论课堂,走进观摩现场,不再是“听讲解”,而是“找答案”。他们带着问题来,揣着思考看,要在湘潭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亲身感受医改从蓝图走向现实的每一步。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推开湘潭医改的“观察之门”,看看矩阵式医联体中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落实功能发展定位、联动共舞。

WechatIMG185副本.jpg

湘潭市中心医院。

龙头如何起舞?

湘潭市中心医院“贯通上下”的担当

在湖南“矩阵式医联体”的五级医疗服务体系中,湘潭市中心医院恰如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既要接住“大病不出市”的硬任务,也要激活区域医疗协同的整盘棋。

一句话概括:它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那么问题来了:这根“扁担”该怎么挑?

湘潭市中心医院开出的“药方”是:“强保障、强人才、强学科、强管理、强带动+党建引领”。这条路径,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不拼床位数,拼的是“技术含金量”和服务。

“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患者邹小玲紧握医护的手,话语中难掩激动。她所接受的主动脉瓣保留根部置换手术,被誉为“心脏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该院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过江介绍,这类手术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起舞”。手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生命,更印证了医院学科建设的高度。医院现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3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项目;近三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1项,新增48种四级及微创手术,部分技术达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在‘家门口’就能治大病,既省时省钱,又不用异地奔波。”邹小玲的感慨,也说出了许多湘潭市民的心声。

微信图片_20250927222308_2000_314.jpg

手术现场。

深耕技术、提升质量、优化服务,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院四级手术占比持续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双双超过95%。

湘潭市中心医院的“起舞”,不在规模之大,而在定位之准、能力之实。它用一台台高难度手术、一项项满意度数据证明:地市级医院完全有能力成为区域医疗的“强引擎”,让“大病不出市”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现实。

1652336722916副本.jpg

湘潭县人民医院。

县域如何激活?

湘潭县人民医院“强县活乡”的探索

县域是医改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湘潭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龙头,推动了一场从县到乡、从乡到村的系统重构。

湘潭县人民医院医生蔡智,是全市首批派驻基层的“第一书记”之一。他不仅人下沉,更把县级的急诊急救体系带到了乡镇。

“现在,我们将卫生院纳入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设立了‘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单元,实现了‘早期识别、初始处置、规范转运’,有效打通急诊急救‘最后一公里’。”蔡智分享了一个案例:66岁的李大爷突发胸闷胸痛来院就诊,在中路铺镇中心卫生院被迅速识别,通过绿色通道与县人民医院无缝对接,最终转危为安。

DSC02835副本.jpg

观摩团深入湘潭县人民医院了解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情况。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群众有序就医,实现精准分级诊疗。那三级网络如何真正“联”起来?

湘潭县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路径清晰:强县级龙头、提乡镇能力、稳村医队伍。

具体怎么做?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两家县级医院、17家乡镇卫生院、496个村卫生室,形成“一盘棋”格局。通过建设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集中解决基层“设备老、技术弱”的难题,避免重复投入,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县域医改,重在“通”字。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打通了资源、打通了服务,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同时,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真正实现“有序就医、精准分级”的医改目标。

DSC02729副本.jpg

观摩团深入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

网底如何筑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好健康“守门人”

社区医疗机构,是医改的“神经末梢”,也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张医生,我又来续签了!”59岁的周建红熟门熟路地走进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张伟的指导下,通过手机轻松续签了新一年的家医服务。

“这已经是第三次签了,”她笑着说,“以前测血压、血糖东奔西跑,现在有了家庭医生,定期监测、送医上门,省心又放心。”

如何让家庭医生不只是“签个名”,而是“真服务”?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起“3+1+X”模式,组建了18支深入社区的家医团队。

“3”是基础——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1名公卫人员;“1”是支撑——1名上级医院专家;“X”是延伸——药师、康复师、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他们为居民提供基础、增值和个性化三类服务包,让“家医湘约”不止于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式健康管理。

DSC02747副本.jpg

“第一书记”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提升。

除了家医服务,中心还在专科能力上持续加码:新增口腔科、儿科,打造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完善胸痛救治单元、创伤救治单元、卒中防治站的建设,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急救响应。

这意味着,居民不仅慢病有人管、小病就近看,突发重症也能在黄金时间内获得高效衔接的救治。

政策也同步护航:基层门诊不设起付线,慢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达90%,住院报销比例同样高达90%。

今年1至8月,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5.75%和81.42%。这些数字背后,是居民看病负担的减轻和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

医改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在家庭、在信任里。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只有让资源沉下去、服务实起来、网络密起来,群众才会真正愿意留在基层。

记者手记:

分级诊疗,关键在“分层协同、有序转诊”。只有当每一级医疗机构都找准定位、发挥功能,医改才能从政策文本走向百姓真切的获得感。

近年来,湘潭市聚焦全域覆盖,通过结构化布局、因素化引导、专业化支撑、数智化赋能、机制化运行“五化协同”,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资源互济的矩阵式医联体,逐步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诊”的分级诊疗新格局。2024年,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8.49%,市域内住院量占比91.07%。数据背后,是群众就医路径的悄然优化,也是医改成效的坚实印证。

从龙头医院的技术引领,到县域体系的激活贯通,再到社区网底的扎实守护,湘潭市正以矩阵式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见效,让群众健康更加有“医”可靠。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叶志强 苏艳敏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3/61/153169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