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乡市翻江镇:“小山羊”撬动“大产业”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曾鹏辉 秦楼 唐丞 编辑:刘放明 2025-03-03 11:28:26
时刻新闻
—分享—

44.jpg

壶天石羊。(图片由翻江镇政府提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兴夏 曾鹏辉 摄影 秦楼 通讯员 唐丞 湘潭报道

湘乡市翻江镇是个“森林乡镇”。过去,这里除了村民自家零散养殖几只山羊外,几乎没有其他特色产业,乡村留不住人,年轻人为了生活纷纷离家外出务工。近年来,在湘乡市委、翻江镇党委的引导下,走出一条发展壶天石羊特色之路,产业越做越大。

近日,翻江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壶天石羊产业不断做大,大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些看似普通的山羊,却在翻江镇演绎着一场乡村振兴的“产业突围战”。从濒临散养的土特产到产值近亿元的“金字招牌”,从单一养殖到全产业链融合,翻江镇党委、政府以“绣花功夫”布局,让千年石羊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产业唱戏、百姓受益”的特色发展之路。

政府破题,激活1900年金字招牌

壶天石羊是湘乡市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翻江镇作为“壶天石羊”的核心产区,2023年创建了湘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壶天石羊)。目前,坐落于该镇的湘乡市绿生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湘潭市级龙头企业,全市唯一的原种场也坐落在翻江镇。

翻江镇党委书记谭映林介绍,近年来,翻江镇以壶天石羊作为特色产业,立足“保种、扩繁、畅销、屠宰、冷链、文旅”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该产业迎来诸多突破。一是出台行业标准和规范,产品品质有效提高。如出台湖南省地方标准《壶天石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湘乡市壶天石山羊养殖协会团体标准》。二是进一步规范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产品品质和行业整体形象显著提升,将壶天石羊定位为“天然免疫力的南方带皮羊肉”、中高端消费品、“小而美”的富民产业,翻江镇明确了纯种壶天石羊存栏量1.8万头的发展目标。三是推进品牌建设和推广,种质资源充分利用。壶天石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2023年在中国地标农产品畜牧类品牌中排名第86位,载入2023年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卷《湘潭年鉴》,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打响。

翻江镇岐山村村支书李伯长对记者发出感慨,拥有1900年养殖史的壶天石羊,由农户零星散养变为该镇的支柱产业,这番变化背后,是翻江镇党委政府面对传统养殖业“小散乱”困局时的一次精准破题,壶天石羊产业让村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独特机遇。

1111.jpg

创新模式造血,全链发展做“潮羊”

油茶林里,成群石羊穿梭觅食。养殖技术员抓起一把羊粪洒向油茶树:“这是天然肥料,油茶果榨油后的饼粕又能喂羊。”这种“林羊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让每亩综合收益大增,绘就了一幅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羴珍小院”里,游客们正围着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大快朵颐。墙壁上VR投影再现着千年牧羊场景。多家体验馆组成的“全羊宴”美食地图初见雏形。去年,翻江镇举行了首届壶天石羊文化节,“‘羊’帆起航·‘桃’醉花海”主题文化节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冷链车定期将新鲜石羊送至全国10多个城市,全国的消费者都能感受到湘中特有的石羊美食文化。

翻江镇不断地让石羊破圈出圈,唱响石羊文旅融合的故事。游客随处都可以触摸千年养殖文化,在实践基地体验“一日牧羊人”。在绿生宝公司养殖基地,元宇宙技术正将牧羊场景搬进虚拟世界,而现实中的牧场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这种生态价值转化正在重塑乡村面貌。过去闲置的农房变身特色民宿,留守老人当起“牧羊文化讲解员”。“我们把每只羊都变成文旅IP。”羊肉卖到哪,翻江故事就讲到哪里。

养殖大户、绿生宝公司负责人刘国平站在山顶观景平台对记者说,他要让壶天石羊从田间地头跳上城市的餐桌、年轻人的社交平台,更要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

【记者观察】

从深山“土宝贝”到市场“新宠儿”,壶天石羊的蜕变之路充满启示。翻江镇没有大拆大建的产业革命,而是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引擎,以工业化思维深耕农业、用文旅化理念重塑产品,让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体系碰撞出璀璨火花。

当牧羊人的山歌与冷链车的马达声共鸣,当VR科技与岩壁牧场交融,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湘中大地徐徐展开。这只“会跳舞的山羊”正踏着时代鼓点,奔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曾鹏辉 秦楼 唐丞

编辑:刘放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7/95/147426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