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学员通过率100%;该校近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92%以上,位居全省医卫类高职院校前列;今年8月,该校临床学院学子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医学技术赛道金奖……
对于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来说,这样的骄人成绩虽已司空见惯,但也绝非偶然。
这是在医学职业教育的热土上,该校的“创新”种子向阳而生的过程,也是以“四链融合”育人模式,系统性锻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健康守门人的生动注脚。
四根“链条”环环相扣、相互滋养,共同铺就了一条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的特色育人之路。
育才链:锚定基层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切的起点,始于该校“为谁培养人”的精准定位。
清晨六点半,湘潭医卫职院直属附属医院儿科的灯光已然亮起。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唐雪琪拿出实习日记本,记下了自己的实习感受。

“在医院里,指导老师会针对患儿情况,手把手教我科学配药、换算剂量,甚至到了休息时间,也常常会结合临床病例给我讲儿科常用药的用法、用量和作用……”这是唐雪琪的晨间日常,也是该校临床学院将“教室”搬到“医院”、把“课堂”设在“病房”,实现“教学链”与“育才链”前置融合的缩影。
早在2019年,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就精准对标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能力模型,率先在省内开展并持续推动临床医学专业“1+1+1”医院课堂模式改革创新,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该学院还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楚怡”名师工作室、“楚怡”教师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成果40余项;主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核心课程)6门,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闭环。
随着毕业生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这一模式逐步获得行业认可,先后获评全国卫生行指委产教融合案例一等奖、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条以实践为导向的“育才链”,不仅贯通了教学与临床,也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了清晰目标。
教学链:贯通医院课堂,突破产教融合旧壁垒
有了清晰的目标,“如何培养人”便需要方法论的创新。
从病房到赛场,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医卫学子对卓越的追求。
在比赛中,“卒中急救生命竞速”是最扣人心弦的环节,它要求队员在模拟患者突发室颤的危急情况下,迅速组建抢救团队,精准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药物干预,同步完成生命支持与病情研判,充分展现队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学技能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这份收获,源于学院“训-赛-教”三维能力闭环的系统性锤炼。
湘潭医卫职院先后与10家医院签订附属教学医院协议,为学生临床见习、岗位实习、毕业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一体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引进了中惠时代口腔医院、康泰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湖南环美千颜医疗美容有限公司等3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真实生产环境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了临床仿真实训中心,设有内、外、妇、儿、急救等多个专科实训室;建设了智慧医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引进VR急救系统构建模拟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多种院前急救场景的虚实结合实训教学闭环。
基于此,该校与医院、企业共建“以赛促教、赛练融合”机制,一端将全国大赛的顶尖标准“逆向分解”,嵌入日常课程;另一端则将教学课堂“前置迁移”至医院病房,以真实战驱动真学习,形成了“教学-备赛-实践”的闭环,成功破解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这条“教学链”如同一个精密的传动系统,将育人目标高效转化为学生扎实的核心能力。其成效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身上得到有力印证: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综合通过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并于2022年以高达72.37%的通过率荣登全国榜首。
传承链:融铸红医精神,涵养立德树人新生态
精湛的技艺若没有精神的引领,便失去了灵魂。奖牌会褪色,但精神的底色历久弥新。
在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办公区,一张张荣誉证书记录着过往的荣光,一枚红医徽章与荣誉证书并列摆放,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比赛出征前,院长亲手为我们佩戴的,他说要记住为什么出发。”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队员李忆,语气充满敬意。这枚徽章,正是“传承链”贯穿育人全过程的象征,它无声地回答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该学院系统构建了“红色铸魂-绿色育苗-蓝色水滴”工程的“三原色”思政育人闭环:“红色铸魂”聚焦理想信念,组建“赤子红医”青年党史宣讲团,以微宣讲、微党课、VLOG等多元形式,推动红色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课堂;“绿色育苗”着力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科普宣讲、健康义诊、义务献血、急救培训等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超300次,服务时长逾5000小时;“蓝色水滴”则象征细水长流的奉献精神与文化涵养,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温暖力量。
在这一体系中,辅导员李思雨是突出的代表。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实践行动,其先进事迹获得了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与行业盛赞。
“每当忆起那段几乎绝望的阶段,是您如一束光亮,照进了我们家庭的至暗时刻。您不仅将孩子引回了正道,更将我们这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缝合得坚实而温暖。深深地道一句:万分感谢!”一位获助学生的目前动情地说。
这条“传承链”,正是在这样的点滴浸润中,为“育才链”注入了灵魂,为“教学链”赋予了温度,深刻塑造着学子们的精神内核。
扎实的育人实践,自然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该校学生党员刘惠芷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同年,临床学院第二党支部获评“湘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25年,该支部更进一步,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近年来,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40余项。
这些荣誉,共同书写了“三全育人”的鲜明注脚。
成长链:奔赴健康山海,验证人才供给新范式
当个人的成长与基层的需要同频共振,职业的“诗和远方”便有了更坚实的落点。
对于湘潭医卫职院的学子而言,回到基层是理想的最优解,也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作为湖南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校临床学院已累计向全省输送了1634名基层健康“守门人”。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坚定的选择:“我的家乡在湘潭,这里的乡亲需要我。”毕业生刘彦博这样说。
这些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培养-就业-反馈”良性生态结出的必然果实:98.5%的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校友资源的持续反哺,共同印证了“成长链”的强大生命力。
2015年,已在广东打工6年的朱连梅,报名参加了家乡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提供的乡村医生定向培养项目。经过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3年学习后,她2018年从老村医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做起了村民的“健康管家”。
量血压、开处方、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朱连梅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只要村民需要帮助,她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群众进行医疗救治,让身处病患的群众情绪稳定,给他们带来安心和战胜病魔的信心。“这是我生长的地方,我要当好村医,救死扶伤。”朱连梅说。

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毕业生刘彦博,毕业后成为家乡的一名村医。面对上万名服务对象,他不但要承担繁重的门诊工作,在一沓沓病例有序堆砌的办公桌前,为感冒发烧的孩童,手肘磕伤的学生,腰腿酸痛的上班族等各种病情的患者对症施治,还要将大量的工作重心放在为长期受慢病困扰、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在季节交替之际,因考虑到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易受到气温变化、饮食起居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刘彦博常常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还需与慢病管理员一起加班加点,携带着检查设备和过往病例将健康服务精准且贴心地送至居民家中。直至万家灯火渐次熄灭,他们才踏上归程。
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周而复始地潜心耕耘,刘彦博得到居民认可,收获各界赞誉。2024年,他荣获年度“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称号。
从基层中汲取力量,又将所学回馈基层,他们完美诠释了“成长链”的深度与温度。
在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院长郭凌志的眼里,“四链融合”不是四条平行的链条,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彼此赋能、螺旋上升的生态系统。“育才链”是导向轮,“教学链”是发动机,“传承链”是导航系统,共同驱动学子在“成长链”上行稳致远。如今,这条创新育人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夕阳西下,实训室的灯光再次亮起,新一批学子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他们的“医院第一课”。
从医院课堂到世界赛场,从技能锤炼到红医领航……湘潭医卫职院的这条“四链融合”的创新之路,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红医传奇”。
来源:湘潭医卫职院
作者:龙婷婷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