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成长的年轮。每座地标性建筑,是“建”出来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土壤和气候“长”出来的。让我们行走在时间的漩涡中,感受改革开放40年中,湘潭地标的变化。
万楼:
你若问起哪些建筑能代表湘潭,湘潭人一定能告诉你万楼、窑湾等传统地标。其中,位于湘潭老城区的万楼,既是湘潭老地标的代表,也是新地标的代表。她穿越历史的年轮,静静站在湘江边上,随着时代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无声地诉说着湘潭400年的历史变迁。
旧时万楼。
新旧万楼对比。
万楼又名文昌阁、文起楼,位于湘潭城区东头宋家桥侧(今湘江铁路桥下游约500米),濒临湘江。万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有400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万楼主体建筑因失修垮塌,60年代其附属建筑观音阁失火被焚毁,唯杰灵台最坚固,经风吹雨打,台基保留至今。
万楼是由时任京官李腾芳取名,寓意“万,乃数之大者,邑从此而大”。古代湘潭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楼观景吟诗作赋。300余年间,万楼屡废屡建,先后5次重修。2009年万楼开始第6次重建,工程于2013年竣工。
第6次重建中的万楼。
第6次重建中的万楼。
万楼经历了4个世纪的风雨,也积淀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首先是执政为民之理念。当初修楼时,就体现了执政者为官一任、兴盛一方的执政理念。“颓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于令包侯,谋筑石为台,堑沙截波,覆之以楼。”二修时郭金台《重修万楼记》,“若犹未然,不扶籍地灵以匡兹邑,如吏职何谋?乃心协,乃群谋,重理兹阁,示捍卫城,资屯踏蓄积,又与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维,长亘于邑,士大夫有声光,公之利赖兹邑,于万斯年,又自今始矣。”此意更为明显。万楼的兴衰也折射出社会之兴衰。初建也好,重修也罢,都是社会稳定和谐之时,官民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之结果。毁坏、萧条之日,不是兵灾动乱,就是财力匮乏之时。所以民间曾一度流传:“万楼兴,湘潭兴。”
此外,万楼还蕴含福佑湘潭之意义。这从初建时的选址,到后来的重教尊文,在地理上,文化上,官民关系上,社会稳定上,经济财力上,都积淀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美好祝愿。
悠悠江水奔流而去,万楼驻守江边,见证莲城400年盛衰。
新万楼雕栏。
飞檐翘角。
画栋。
2013年,第6次修建的万楼主楼竣工。新建成的万楼的外形设计既融入了皇家大院、一类寺庙的庄严典雅,也吸收了江南民居诸如马头墙、猫拱背墙、灰瓦等柔情特色。而最为独特的还是万楼“九五至尊”的结构。根据设计方案,万楼总高63.48米,其中主楼为52.58米,从外面看,主楼只有五层,从楼里看,其实有九层,这种内九层、外五层的结构寓意着"九五至尊"。
以万楼为辐射点建设的万楼新城也即将喷薄而出——西南跨湘黔铁路与雨湖区老城区相连,北靠九华经济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城,西至先锋工业园,东南面与湘潭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辐射范围达10平方公里。
同时,以万楼为中心,依次扩散建设了一个占地160余亩的万楼广场、200多亩的仿古建筑街区(万楼文化风貌区)、以及生态居住区和现代商业区相错落的宜居新城区。
夜幕下,涅磐后的万楼灯火阑珊,人流如织。如今,万楼片区再次成为了景观带,也是新的莲城地标,吸引着许多市民在此流连。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曹利敏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