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烈洪:水墨神奇语境无限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彭烈洪 编辑:黄滔-湘潭站 2020-12-02 09:47:48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丨彭烈洪

我在创作油画作品时,就开始尝试水墨新形式的探索,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水墨趣味语境的无限可能……

新水墨就像一个全新的游戏,它可以把油画观念、民间艺术形式、抽象与具象等,通过除了传统宣纸以外的各种材料(如亚麻布、油画布、特种纸、玻璃卡纸等)进行任性表达,非常适合传达独立的个性化人性。

当代水墨或在传统的解构与当下建构时,融入个体身处时代的情感,强调个人精神体验在画面中的灵魂,我们可以不断寻求个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墨合”。我近些年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把画面中部分语言结合水墨的传统技法,在画布上试验,时有偶然天成的收获。“玩”起水墨来,自然也会把油画的一些造型能力、当代观念理所当然的穿插期间。两者似乎在大的环境里不分你我,融为一体,没有界限。

中西方各时期的水墨和油画,都已发展到了各个领域均有巅峰大师。今天的艺术家重复或者照抄都不会回到艺术价值的本质,东西方艺术进行探索与借鉴、交融无疑是一条出路。

如西方的艺术大师伦勃朗继承古典优良风范,在人物画、肖像画、历史画等作品上创造出了奇迹,他的造型、用色、技法,我以为达到了写实油画的艺术巅峰。同时最为可贵的是,那个时代的他活在17世纪——郑和下西洋的200多年之后,很有可能见到过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他在画面的本体语言上做到了大实大虚,虚实相间、相生,颜色,肌理,笔触薄厚相得益彰。这与中国画意象的追求似有相通之处,极有可能在此借鉴了中国水墨的特性。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意象的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实,实中有虚,实而不堵,虚,虚而不空。虚中有实,虚由实生。再如现代中国,如李可染、林风眠、高剑父等艺术大师,在东西方绘画的探索与交融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是,新水墨的探索在中国早已开始,而且将会是未来的中国水墨必走之路,否则中国水墨将穷途末路。新水墨必将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进行当代探索,既不刻意排斥传统又能结合当代观念,大胆运用当代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结合时代脉搏、未来导向等,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多元发展的充满人文精神的作品,既接地气,又接国际轨的新水墨将会逐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中水墨艺术的主流。

我认为,不管什么系列与风格,或者画种,应该是要打破界限的。一位探索型艺术家必将是全方位进入文化领域的,涉猎的内容自然广泛,时间会印证对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关联”进行研究才可能在某个点上创造奇迹。

近年我在融合中西、传统与现代方面,不抛弃传统的技巧,大胆运用无限可能的水墨趣味语境,在各种材料(特种纸、亚麻布、涂层油画布、高温釉下彩、水墨与油彩并进等等)上让画面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经常偶得“四两拨千斤”的巧妙与神奇。古代与当下,重彩与水墨,黑白与亮彩,抽象与具象,山水与人物,远澹与特写,淋漓与肌理,透明与厚重,虚空与写实,这些看似不可能、冲突对立的当代艺术元素打破各自的壁垒,创造出新的语境。

“路遥遥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虽然尚无建树,但我探索新水墨的目的不会变,也不会放弃,最终追求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吸收养分,并融入作品的多元发展中,结合当代观念,运用当代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结合时代脉搏,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

彭烈洪,艺术家,策展人,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彭烈洪

编辑:黄滔-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0/12/02/86679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