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实习生 袁红艳 通讯员 肖燕 湘潭报道
在韶山冲,刚刚忙完桑葚的采摘,谢建国赶忙来到果园除草施肥,期待着来年的再次丰收。
谢建国是韶山市清溪镇长湖村村民,是一位肢体残疾人。2014年,他在韶山冲毛泽东同志故居附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桑葚、李子、黄桃等上十种小水果。他认为,小水果的种植既能美化毛主席的家乡,又能凭借大量的游客带动水果产业的发展。“以桑葚为例,到了丰产期,亩产值起码在2万元以上!”谢建国对他的果园充满了期待。

谢建国的6亩桑葚已有4亩挂果。
而在韶山市清溪镇清溪村,本村村民苏干平种植的9亩血橙早已完成了施肥,枝头的白色花朵已经掉落,挂满了绿油油的青色果实。这几天,苏干平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片果林,期待着秋天能有不错的收成。
“新型农业是农村的发展方向,韶山‘小水果’的定位,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特色小水果种植的脚步。”苏干平说,她还想把旁边的抛荒地也流转过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种植基地,借助政策的东风“再努力一把”。

为了秋天的丰收,苏干平每天都要进果林打理。
像谢建国和苏干平一样的果农,在韶山市并不少见。
近年来,韶山市抓住“一县一特”发展机遇,确立了以小水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目前,韶山市小水果产业已发展至1.36万亩,包括阳光玫瑰葡萄、水蜜桃、黄桃、无花果、黄金梨、布朗李、西瓜、板栗、蜜柚等品种;共有从事“一县一特”产业生产经营主体35家;共创建6家省、市、县级特色产业园;发展绿色农业“两品一标”认定7个;小水果产业解决就业950人,让农民年增收815万元……
是什么让韶山的农民热衷于从“稻农”到“果农”的转变?是谁带领农民跨过了“隔行”的那座“山”?又是怎样的政策催生着韶山市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韶山市不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持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将技术送到果农手中……将很多果木种植“新手”培养成“老手”,尝到甜头后的果农以点带面,带领全市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金景丰阳光玫瑰葡萄丰收。(资料图)
栽“梧桐” 引“凤凰” 培育品牌锻特色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发展特色农业,自然离不开招商引资。
近年来,韶山市一方面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出台政策对获国、省品牌的企业给予重奖,建设并推出了“韶山红”区域公共品牌,不但涵盖了毛家食品、农康、韶山冲、韶峰、滴水洞等原有特色品牌,还将金景丰阳光玫瑰葡萄、壹苑景梦之蝶恋花桃子、黄金梨、无花果、布朗李、宏发韶山黄桃、四清翰式家族水蜜桃、仰韶无花果等本地区域性水果品牌也包含其中。
另一方面,韶山市围绕“一县一特”小水果优质产品示范片建设,加强产业链建设,不断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并通过培训机制提升农民水果种植技能,营造出全市种植小水果的浓厚氛围。
有了政策、有了品牌、有了氛围,新型农业项目自然蜂拥而至。
2021年,韶山市实施“一县一特”项目26个,预计投资5560万元。其中,投资4500万元建设产业项目14个,投资690万元建设4个基础项目。截至当年12月底,项目完成投资5910万元,完成投资率106.3%。

果农正在查看水蜜桃的成熟情况。
聘专家 重人才 培养百名“领头羊”
要让“稻农”变“果农”,种植技术是关键。
为了让新型农业快速发展,韶山市持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2021年,韶山市完成了10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
培训班除了聘请专家教授进行理论授课外,还组织学员赴附近市县参观学习,拓宽学员视野,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教学上也采取专家授课与农民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积极为农民解答难题。
韶山市农技推广中心的6名技术人员及乡镇农技站的4名技术人员承担后续跟踪技术服务任务,与100名经营主体带头人结对子,采取现场跟踪与无线跟踪服务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以达到培训一人、扶持一人、成就一人的目标。
通过培训,韶山农民的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得到拓宽,群众发展优质水果种植的热情得到带动,单银田镇银田村就有3户发展优质葡萄种植,种植面积40多亩,户均收益达到30多万元。
今年,韶山市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推广模式,组织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24名技术指导员对全市6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现场观摩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加快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市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
同时,韶山市还组织19名技术指导员参加省推广站集中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全面提升了技术人员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在四清合作社,一颗硕大的水蜜桃让游客喜笑颜开。
引科技 送服务 避免果农“走弯路”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而对于新型农业来说,科技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果农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韶山市组建了包括32名省、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内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联乡包村行动,将科学技术送到果农手中,助力全市优化新型农业发展格局。韶山市共有33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61%。
以湖南宏达钟晓红教授团队、中南林科大杨涛教授团队为牵引,与该市科技特派员一道,加大时鲜水果绿色防控、冬季培育、保花保果疏果、分拣分级、标准化建园、农旅融合技术推广示范力度,共推广技术1万余次,解决各类问题47个,举办培训班6期,韶山优质水果率由70%提升到86%,新增效益达到300多万元。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韶山市很多种植规模较大的果农,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采取了这种模式,来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韶山市“一县一特”时鲜水果生产起步稳健,3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主力。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 刘放明 袁红艳 肖燕
编辑:谢文礼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