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们拿到国赛入场券了!”
5月18日,2023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媒体记者团一行走进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潭医卫职院”),恰逢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高职高专组医药卫生大类临床技能赛项正在该校如火如荼地举行。赛场内,来自省内各所院校的9名教师选手和6名学生选手展开了巅峰对决,最终,湘潭医卫职院李华英、李鸿福分获教师组和学生组第一名。
对于熟悉湘潭医卫职院的人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是意料之中,又让人颇多感慨。近年来,该校学生已多次代表湖南出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医药卫生大类赛项,仅一等奖就捧回13项,堪称“夺金大户”。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十年前,该校还是一所艰难生存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其先破后立、破茧成蝶的发展历程比夺冠之路可谓更加精彩。
独树“医”帜谋新路
湘潭医卫职院是一所已过期颐之年的老校,办学历史可以溯源到1915年创办的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有着深厚的医卫底蕴。同时,她又是一所浴火重生的新校,先后于2001年、2004年由湘潭职工大学、湘潭机电工业中专和湘潭卫生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原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从2001年到2015年,学校各方面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确实是举步维艰。”对于学校的过往,湘潭医卫职院党委书记刘建强没有丝毫讳言,像所有蹒跚学步的幼儿一样,完成升格后的学校一度走了不少弯路,“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学校13个非医卫类专业只招生981人,平均每个专业不到80人,没有多少学生愿意来就读。”
招生惨淡导致教师的收入待遇上不来,工作干劲提不起,甚至对学校发展也失去了应有的信心。内忧外患之下,学校招生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一个恶性循环就此诞生。
危局面前,湘潭医卫人痛定思痛,求新求变。
“我们当时分析,主要是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扬短避长。”刘建强告诉记者,彼时,学校的办学工作并非没有亮点,作为当时全省最好的医卫类公办中职之一,湘潭卫生学校在合并前备受社会各界认可,融入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后,学校以其为基础组建的6个医卫类专业每年招生在5000人以上,“巨大的反差让我们认识到,学校要想摆脱专业失衡的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唯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2015年,在学校党委多方调研、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经上级部门批准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至此,学校走上了高举“医卫”旗帜,打造特色院校的发展新路。
决心既下,惟有勇进。
更名后的三年,湘潭医卫职院以壮士断腕的姿态砍掉了13个非医卫类专业,重新申办了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等国控专业在内的 13 个医卫类专业。为补齐实训短板,学校又先后斥资1000余万元,建设集教学、科研、实训、考核、资格认证于一体、总面积2700平方米的临床仿真实训中心,投入近9000万元建设学校综合实训大楼……在湘潭医卫职院校园里,一个个医卫类实习实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果说硬件转型只是“开胃菜”,那么“软件”转型就是实实在在的“啃骨头”。
“学校转型了,专业没有了,我怎么办?”毕业于湘潭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拥有工程硕士文凭的湘潭医卫职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蒋求生很是迷茫,而与他有着相同困惑的教师,当时在学校里还有90多位。
转型不转业,掉头不掉队,是学校对所有非医卫类教师的鼓励,也是学校的行动方向。该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结合教师原本专业方向,根据相近原则合理规划,通过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助力师资转型。
根据蒋求生的个人意愿与专业基础,学校将其送往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医学影像专业进修,并改任学校医用电子仪器维修专业教师。2015年,蒋求生担任学校医电教研室主任,2017年,担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负责人。
“50多人转型为卫生信息、医疗设备类专业教师,40多人分流到了行管、教辅等岗位,整个师资转型平稳落地,确保了校园和谐稳定。”刘建强为教师们的选择与努力深感自豪。
下好提质“医”盘棋
通过专业转型、师资转型让更名后的学校名副其实,只是湘潭医卫职院涅槃重生的首道关卡,将学校做大做强、办好办精才是湘潭医卫人的最终目标。
“医卫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水平,理论学得再好,不能治病救人还是不行。”湘潭医卫职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晖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以“三教”改革抓手,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关。
学生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见习。
第一步是改教法。根据现行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2+1”培养模式,学生接触临床较晚,只有少量学生被安排到基层、社区一线医疗机构开展教学实践,导致“教、学、用”脱节,学生进到医院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为此,湘潭医卫职院大手笔布局。2018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应学校申请,将毗邻学校的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划拨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与此同时,学校还签约挂牌了湘潭市中心医院、怀化市二医院等10所附属教学医院。
依托上述同类学校难以企及的附属医院资源,湘潭医卫职院大智慧创新,实施以临床医学专业“1+1+1”为主的培养模式改革。即把传统育人模式中第二年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从学校搬到医院,由医院资深医护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确保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医院里,指导老师会针对患儿情况,手把手教我科学配药、换算剂量,甚至到了休息时间,也常常会结合实物、病例给我讲儿科常用药的用法、用量和作用。”谈及在学校附属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的实习经历,湘潭医卫职院护理专业学生高家琳直言受益匪浅。其间除了跟岗实习,她和同学们还要参加比赛,“师生同台护理应急技能竞赛”即是其中这一,根据赛事要求,每支参赛队伍由一位指导老师和两名实习生组成。
“经过老师们的指导,我拿到了单项技能电除颤的第四名。比起获奖,更让我高兴的是通过备赛和比赛,我已经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中心管道吸氧、电除颤等各项护理技能。”高家琳满脸笑容。
第二步是强师资。湘潭医卫职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聘请医院、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和高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共建教学团队。比如,口腔医学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起了由湘雅医院医生、北大口腔博士和学校老师组成的20余人的教学团队。在桃江县人民医院,湘潭医卫职院的兼职教师有100余人,几乎涵盖了医院所有的临床科室,其中有普外科、儿科、护理学三个省级重点专科,以及心血管、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13个市临床重点专科的业务精英。截至目前,该校已聘请客座教授、特聘教授70多人,建设了523人的兼职教师库。
另一方面,学校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基地,每年将150余名一线教师下到医院、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研修培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把医院、企业最新的工艺和标准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步是优教材。以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群为例,精心遴选18门课程进行“双元”合作教材建设与培育,整合校院优势资源组建教材编写团队,确定合作企业和出版单位。“我们最近牵头编写的4部本活页式、案例式、新业态融媒体教材,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刘晖向记者分享了这一喜讯。
湘潭医卫职院的育人成果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学校提质培优的既定目标?一组数据或许是最好的回答——学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助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两年为全省第一;学生参与乡村医生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六年为100%;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7.6%以上,远超省内其他院校。
“医”心为民赢口碑
“感谢贵校的四位同学伸出援手,否则我的队友可能就危险了!”就在上个月,足球爱好者龙先生代表球友郭先生及其家属,手捧一面绣有“危难之际显专业,谆谆教导显校风”的锦旗走进湘潭医卫职院,感谢该校学子对郭先生的及时施救。
获救者球友送来锦旗以示感谢。
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4月2日,湘潭医卫职院足球场。龙先生、郭先生与球友们一道在场上踢球,中场休息时,郭先生突然晕厥倒地。正当大家不知所措之际,球场边的湘潭医卫职院临床学院学生唐浩南和护理学院学生马贤义第一时间赶了过去。
面色苍白、呼吸衰弱、牙关紧闭,此时郭先生的症状十分严重。“这个叔叔当时已经没有意识了,我们做了一个诊断,发现他的心跳是停止状态。”用在校所学的急救技能评估伤者病情后,马贤义立即为郭先生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唐浩南则迅速跑到临床学院大厅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并与临床学院王浩伦、护理学院王方两位同学一道快速返回现场,由1人使用仪器抢救,另外3人轮流对郭先生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施救途中,他的意识慢慢恢复起来,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王立方回忆道。此时,距离发现郭先生倒地仅仅过去五六分钟时间。后来,郭先生被送到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经医生诊断,郭先生是因突发冠心病晕厥,同学们抓住心搏骤停后的4分钟黄金抢救期进行施救,成为郭先生转危为安的关键因素。
作为医卫类专业学子,善于施救反映的是技能过硬,敢于施救则体现了医者仁心,而后者正是湘潭医卫职院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最为强调学生应具备的特质。
全国金奖!3月19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落下帷幕,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心乡印—筑牢农村医疗健康服务网底前行者》项目从全国3011所高校提交的33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其项目团队立足乡村、服务乡村的志愿情怀与公益实践让评委们深深为之感动。
“医心乡印”团队诞生于2021年,此时,湘潭医卫职院参与承接省卫健委“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工作”已有7年,一批又一批的“村医班”学生毕业回到家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的中坚力量。但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村医系统培训较少、工作条件落后,村民健康卫生意识不强、急救技能掌握不足等问题普通存在。得知这一消息,在学校热心师生的倡议下,“医心乡印”团队应运而生。
“我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力量服务村医和村民,助力乡村振兴。”湘潭医卫职院2020级学生王柯轶是“医心乡印”团队的一员。遵循团队“医心123”公益模式,即围绕村医、村民两大服务对象,开展造血、输氧、基因三大项目,近年来,王柯轶和团队成员深入乡村,开展健康咨询、中医保健、急救演示、育儿宣讲、农村健康状况调研等系列志愿服务,足迹遍布全省30多个乡村,累计帮扶百余位村医和近4000名村民。
不止于此。湘潭医卫职院还注册“广德健康服务志愿者协会”,组织师生常年坚持为周边社区居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指导与保健技能培训;推动湘潭市首家红十字校园救护培训基地落户校园,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正式挂牌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打造反应迅速、高效的急救团队,为湘潭市及周边地区群众急救工作与医疗知识普及贡献力量……
近年来,在湘潭医卫职院的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学子利用所学专长投身公益,以仁心仁术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实现人生追求与青春价值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宝贵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口碑。
来源:湖南教育报刊社
作者:谭理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