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七里山下的残疾人有了幸福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林宣瑶 钟思安 编辑:吴佳俊 2025-07-22 16:55:42
时刻新闻
—分享—

59cba5ff-eb94-4ec0-bfb7-371359552682_副本.jpg

七里山下的上峰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实习生 林宣瑶 通讯员 钟思安 湘潭报道

残疾人比健全人需要克服生活上更多的困难。在湘乡市梅桥镇七里山下的上峰村,这里的残疾人获得更多的支持与温暖,生活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我现在只能好好培养孩子,教他们懂得感恩,将来回报社会……”说话时,黄罗存眼里噙着泪水,发紫的嘴唇轻轻颤动着。她说,社会各界给予了她家太多的帮助,村干部待她如亲人一般,“我都快忘记自己是个残疾人了……嘿嘿!”破涕为笑间,粗糙的手轻轻抹去眼角的湿润。

7月15日上午,在这个湘乡东南边陲的小村落,村上的几位残疾人向记者“炫耀”起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就业百分百

就业,是残疾人的生活底气。

今年45岁的黄罗存,既是一位听力二级残疾人,还有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其嘴唇乌紫、全身红斑片片。“这是遗传的,我妈因为这个病40岁就走了……”她介绍,家里还有85岁体弱多疾的父亲,两个女儿分别上大学和初中。除低保和残疾人“两补”外,一家五口的开支,全靠同样是听力二级残疾的丈夫在外打零工维持。

“晓得我屋里困难,村上硬是想方设法帮我增加收入呢!”说起自己的工作,黄罗存满脸笑容,村上不但给她安排了养老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岗位,还介绍她到附近加工厂做计件的手工活,“两份工作都可以在闲暇时间去干,很人性化”。

“我每天都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空余时间并不多。”黄罗存说,“但即便这样,每年也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作为残疾人家庭,我感觉已经够幸福了,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511.jpg

工作中的黄罗存。

同样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还有刘文炎一家。

刘文炎和妻子都是肢残人士。去年打工回乡后,两口子就张罗着办起了养殖场。今年5月,刘文炎在各级残联组织和村上的支持下,成立了湘乡市梅桥镇文良农场,喂养了3000多羽蛋鸡,还承包了三口鱼塘。

“村上不但给了我政策支持,还经常带着技术人员上门免费指导,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刘文炎笑着说,“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应该能有15万以上的收入。”

上峰村有持证残疾人5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为37人。为了实现残疾人的充分就业,上峰村一方面通过“春风行动”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争取岗位,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电商运营、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

“目前,包括在外打工和在本村就业的,村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了100%。”村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刘文培自豪地说。

服务手拉手

残疾人,往往比健全人有着更多的“急难愁盼”。上峰村残疾人的幸福感,也并非仅仅来自于就业。

方建武与妻子都是听力一级残疾人,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平时大事小事都有村残协的联络员上门帮衬。

微信图片_20250722152125.jpg

上峰村开展丰收节活动。

2022年9月1日,兼任残疾人工作联络员的刘文培,开车送方建武和他孩子去学校报到。在办理报到手续时,刘文培主动向班主任说明了孩子的家庭情况,请求班主任“多费心”,多关注孩子心理动向。

回来后,方建武朝着刘文培就要跪下去。“当时,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刘文培回忆道,在手足无措地扶起方建武,并投去疑惑的目光时,方建武拿出手机打字交流:“你帮了我的大忙,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感谢……”

“村上的工作千头万绪,服务残疾人也永远在路上,但他们的淳朴常常让我们深受感动。”刘文培感慨地说,与残疾人心连着心,切实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有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就是做残疾人工作的真正意义。

在上峰村,“扶残助残”被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了全民扶残助残的共识;村残协主席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副书记、副主任则担任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形成了“支委领导+村委主导+残协落实+党员结对+志愿者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上峰村实行残疾人工作网格化管理,6名村干部每月逐户上门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村上每月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残协办公室设立残疾人微心愿墙,农家书屋全天为残疾人开放。

幸福心连心

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往往缺少自信心和存在感,但上峰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2018年开始,每年9月,上峰村都会举行隆重“丰收节”活动。抓鱼比赛、文艺表演……每一场活动,残疾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赛道”。

909ac006-bb01-44b5-a0c1-087db7b63b6c_副本.jpg

七里山下的抓鱼比赛。

“哥,我刚才表演节目啦!好多人给我鼓掌呢!等下把视频发给你看咯……”在一次活动现场,肢残人士彭喜芳兴致勃勃地给远在国外的哥哥打去视频电话,分享了自己刚才表演的小品节目。

“我第一次看到弟弟这么开心!”彭喜芳的哥哥在一次回乡时对村干部说,弟弟一直以来都因为残疾而自卑、敏感,长年郁郁寡欢,“我在外面跑了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重视残疾人的村,而且还是我们自己村。”

上峰村残疾人的幸福感,还来自很多细节。

比如,村上依托村部及公共服务场所,为残疾人建设了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卫生间,设立了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建成了80平方米残疾人康复室;村医每月对残疾人巡诊至少1次,并为残疾人定制康复计划,实现“康复+心理+技能”一体化服务,残疾人在辅助器具适配及康复需求等方面基本都得到满足。

如今,上峰村不但获评残疾人“友好村”,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722152116.jpg

上峰村举办各项活动,村民乐在其中。

“残疾人工作做起来了,他们收入更高了,生活方便了,心情愉悦了,我们的工作也就有了意义。”上峰村负责人说,“我们的工作还要更加努力,让广大残疾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出上峰村,七里山的风车正在悠悠转动,仿佛在向世界转达山下残疾人的欢愉与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林宣瑶 钟思安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1/66/151465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