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佳俊 通讯员 谢可人 湘潭报道
在湖湘大地的红色热土上,湘潭市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打造“红色法治思政课程”,为青少年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自2023年启动以来,这一课程已覆盖全市300余所中小学、20余万名学生,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了法治基础,也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从课堂到基地,从历史到现实,湘潭正以独特的“红色密码”,解锁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文化深耕 红色基因熔铸法治信仰
湘潭作为伟人故里,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份独特的红色遗产转化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湘潭市近年来重点探索的课题。
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传统、衔接性弱等问题,湘潭市决定打破常规,充分利用“伟人故里”的独特优势,实现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的创新融合。通过将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实践故事整理出来,转化为“人无我有”的生动教材。这种本土化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功构建了一种“时空联结”,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法治建设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革命先辈理想与实践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红色法治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韶山司法所红色法治展教室,由湘潭市司法局精心制作的《“枫桥经验”与人民调解》等19期展教视频将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生动呈现,让学生们在追溯源流中深刻理解红色法治基因的传承脉络。
创新机制 构建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红色法治思政课的落地,始于一场跨部门、多主体的协同探索。2023年起,由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湘潭大学等单位,构建了“行政部门+司法机关+高校+教育机构”的工作矩阵,打破了传统普法“单兵作战”的局限。
课程研发过程中,各主体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了育人合力。市委宣传部负责把握政治方向和文化内涵,市司法局提供实务案例和专业法律支持,湘潭大学负责课程设计和学术把关,市教育局则负责对接教学需求。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湘潭市建立了严格的课程审核制度。由多个部门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把关,确保政治性、法律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同时,还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十余项问题,并将课程研发与宣讲经费纳入普法专项经费,用于教案研发、视频制作等多个方面,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宪法至上》视频截图。
最具特色的是,课程充分挖掘了本地特有的红色法治资源。通过走访历史学者、收集民间故事等方式,研发团队整理出了一批珍贵的红色法治史料,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市司法局推出的普法短视频《宪法至上》中,当时已99岁高龄的湘潭市原市长张耀民,用颤巍巍的手轻抚宪法文本,深情回忆作为省人大代表提议建设湘潭一大桥的履职经历。这些源自本地的真实故事,让法治教育更加接地气、有温度。
多元课堂 绽放法治教育之花
湘潭的红色法治思政课程最大的特色在于“活”。课程设计者摒弃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法治知识变得可感可触。
新学期伊始,各学校纷纷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课程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学生通过动画、绘本等形式初步认识法律;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高年级学生则深入探讨法治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
“开学法治第一课”现场。
每周二的晚上,市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总是灯火通明。这里举办的“红色法治思政讲堂”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外活动之一。自2024年5月市司法局局长钟晋以《毛泽东同志的法律智慧》开启第一讲以来,这个讲堂已经举办了20多场活动,参与学生超过万人次。讲座内容紧扣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模拟法庭则是另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庭审流程,在实践中学法、懂法、用法。“第一次穿上法袍,手持法槌,我深深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和神圣。”一位参与过模拟法庭的学生说道。
如今在湘潭,法治教育不再是枯燥的法条背诵,而是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当孩子们在模拟法庭上郑重地敲下法槌,当他们在红色遗址前聆听法治故事,法治的种子早已悄悄播撒在心田。
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仅让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更在青少年心中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滋养着新一代青年的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吴佳俊 谢可人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