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湘潭城区。
锈迹斑斑的防护门焕然一新,模糊不清的标识标牌清晰醒目,曾经被杂物占据的防毒通道畅通无阻,湘潭市东方名苑臻嘉园小区的地下空间正经历一场蜕变。
市国动办工作人员到小区进行国防动员知识宣讲。
8月5日,走进岳塘区宝塔街道云峰社区的东方名苑臻嘉园小区地下室,“应急避难场所”“人防工程”等标识标牌清晰可见。防护门、密闭门、洗消间、防毒密闭通道等专业设施经过系统维护焕然一新,《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制度》等规范整齐上墙。
“我们为43扇防护门补漆除锈,更换了一批下水井盖和防化阀门,清理了蓄水池和排水沟。”臻嘉园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坦言,过去他们对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虽有意识,但“对于该管些什么,又该如何管好显然不够专业”。
变化源自2024年4月湘潭市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以奖代补”政策。短短数月间,在东方名苑臻嘉园、雨湖区翰林居等30个小区,类似的变化正在发生,曾经被忽视的“地下长城”重新焕发出国防生机。
拉网普查:37%维管不到位
组织居民到防空地下室,实地观看人防设备设施。
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长期战略。在湘潭这座城市的地下,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防护网络。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占全市人防工程总量的80%左右,是离市民最近的战时庇护所。
2023年下半年,湘潭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开展了一次覆盖全市的“拉网式”普查。结果令人忧心:在全市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中,约37%存在维管不到位或缺失问题。
“重建设、轻管理”的痼疾长期存在。责任不实、维管不力成为普遍现象,无人维管导致防护门锈蚀、设备老化、标识不清、杂物堆积、漏水积水等问题比比皆是。
“防空地下室就是市民战时的庇护所和‘家’。”市国动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责任主体思想认识不统一,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已不适应现代战备要求。
早期人防工程因建设年代久远,防护功能已不适应现代战备技术要求,正有序退出战备序列。在这一背景下,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已成为满足国防动员战备需求的“主力军”,其维护管理刻不容缓。
创新突围:“以奖代补”机制的湘潭智慧
星合世家小区防空地下室。
面对维管困局,单靠国动部门的“单打独斗”显然力不从心。2024年4月,湘潭在全省率先推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即“一个规范性文件+一套考评方案+系列培训课程”(简称“一文件一方案一培训”),蹚出了一条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的新路子。
在湘C君看来,这一创新机制的核心在于“以奖代补”——通过“事后奖励”,激发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参与维管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的通知》厘清了各方法定责任;《湘潭市城区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以奖代补”考评工作方案》明确了奖励范围、条件和考评方法;专题培训则着力解决物业公司“不会管、管不了”的现实难题。
交流会上推介湘潭市人防工程电子地图。
市国动办还专门编制了《湘潭市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维护管理手册》,为各维管责任单位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标准,指导其规范开展工作。通过专业培训,物业管理人员实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管”到“管得好”的转变。
今年3月28日,首次考评结果出炉。按照“全面覆盖、优中择优”原则,全市83处住宅小区防空地下室项目全部纳入考评范围,15个物业公司(项目)获评优秀,涵盖国企、民企、大型小区和小散型保障住房项目。
“人防工程电子地图”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市国动办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了《湘潭市人防工程电子地图》。这张覆盖城区人防工程的“智慧地图”,通过“湘易办”APP可便捷实时查看湘潭城区人防工程就近的布点位置、面积等信息,进一步增加民众对人防设施分布的认知,提升民众自我防护与应急避难能力。
在湘C君看来,这一重要举措,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人防工程管理全链条,实现了辖区内人防工程的精准定位、属性信息可视化、状态实时更新与动态监管,显著提升了维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以奖代补”政策的精准实施、资源的高效调度以及应急应战指挥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底座和决策支撑。
深远变化:居民对“地下长城”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防设施设备提质改造后的和谐小区。
“以奖代补”政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湘潭城发物业集团管理的和谐小区是2010年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在此次考评中成为标杆案例。
该物业创新采用“网格化+责任制”管理模式,将人防区域划分为责任网格,专人专项排查隐患,并将维护纳入月度巡查闭环管理,确保设施长效运行。
“‘以奖代补’的资金最终将回归到人防设施设备的提质改造,能激励更多物业企业投入并重视人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湘潭城发•物业集团副总经理陈英表示,“提质改造上来了,环境好了,业主的满意度也就提高了。”
在获奖的15个物业公司中,东方名苑物业、聚德物业、晋合物业等不仅维护管理出色,还在全市国防宣教、人员疏散演练等工作中积极参与。这些单位虽然基础条件各异,但都高度重视防空地下室维管工作,行动有力,成效显著。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居民观念层面。随着维护工作的推进,“爱护人防工程、共护一方平安”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居民对身边的“地下长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过去总觉得人防设施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每次停车都能看到这些维护一新的防护设备,安全感油然而生。”和谐小区居民赵雄感慨道。
市国动办工作人员宣讲自救互救的防护技能。
与此同时,湘潭市国动办组建“莲城护民天盾”宣讲先锋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家庭开展“五进”活动,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宣传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普及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法律法规政策,传播防空防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湘C君的观察+
在深入贯彻新时代国防动员战略、构建强大现代人民防空体系的背景下,湘潭市探索的“以奖代补”人防工程维管模式,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方法创新,更在于机制重塑。
在湘C君看来,它摒弃了传统单一行政指令的模式,创新性运用经济杠杆与荣誉激励双轮驱动,成功开辟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人防工程可持续维管新路径,有效激活了国防动员体系的基层“神经末梢”。
这一创新实践精准契合新时代国防动员“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核心要义,实现了多维赋能、深度共赢。更深层次看,湘潭“以奖代补”的实践经验是新时代“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战略思想的鲜活落地。它系统性地破解了长期困扰人防工程的“建管脱节”顽疾,通过机制创新,将战备设施从“静态资产”转化为“动态屏障”,确保了国防动员资源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高效地转化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盾牌。
尤为珍贵的是,这一创新举措推动了全社会从对国防设施“视而不见”到“共同守护”的深刻观念转变。当“地下长城”通过有效机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和民众日常生活,“护民之盾”不仅在物理空间,更在全民心中铸就,为新时代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社会根基。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