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市首例!一枚电极解决了15年的痛苦

来源:红网 作者:姜维民 陈雨晴 陈沁沁 编辑:杨莉莎 2025-09-04 10:52:27
时刻新闻
—分享—

c8e6ea4d03412dae0555be666832968a.jpeg

15年的噩梦,终于在这里画上句号。

近日,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将脊髓电刺激术,首次应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帮助一名患者解除长达15年的顽固性疼痛,为全市首例。

张大哥今年43岁。15年前,他因工伤导致L1椎体爆裂性骨折,脊髓损伤,下肢完全瘫痪。历经了2次脊椎手术,虽然脊柱的稳定性维持住了,但却留下了难以忍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伴随大小便失禁。

这种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酸胀或刺痛,而是像电流般,24小时不间断穿透他的下肢的痛,夜间尤为明显,让他根本无法安睡。偶尔还会出现诱因不明的爆发痛,持续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此外,天气变化、气温波动或身体轻微感染,都可能让疼痛加剧。

15年来,无数止痛药和康复治疗的尝试对他来说都只是短暂的缓解。长期疼痛以及大量服用多种止痛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都在侵蚀着他的身体,情绪也陷入了低谷。

通过几位病友的介绍,张大哥了解到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有一种最新的技术——脊髓电刺激术,可以解决他的痛苦。抱着“最后再试一次”的心态,他找到了神经外科主任刘朝祥。

刘朝祥带领团队,在对张大哥进行了全面评估后,决定采用分期外科电极脊髓电刺激术,通过片状电极植入脊髓硬膜外腔,用电脉冲干扰异常神经信号,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为了确保疗效,手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次手术(7月22日),在T10-T11椎体水平的脊髓背侧植入16触点外科电极,同时埋置延长导线连接体外的脉冲发生器。

a39edb5664f8108f48b873c437ab15cd.png

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术后调控,通过体外程控仪开通刺激的靶点,并调节脉宽、频率等刺激参数,判断治疗的效果。

为了让电极精准“对频”,团队成员几乎把病房当成了第二办公室。白天根据患者的主诉一遍遍调节参数,夜里只要接到疼痛反馈,不论几点,都会立刻赶到医院,正是这种反复的微调与优化,才让电极真正与患者的神经信号“对上了频率”,疼痛得以稳定缓解。

第二次手术(8月22日),确认有效后,重新在体内埋线,并将内置的脉冲发生器与电极相连,实现长期治疗。

这项手术对医生要求极高。术前评估,需结合影像学和电生理测试,精确判断电极植入位置;术中操作,手术在已经行2次手术并已经狭窄的硬脊膜外腔内进行,电极必须在上下位和水平位精确到毫米,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疗效;术后调控则需根据患者反馈反复优化,确保疼痛持续缓解且不影响其他部位的神经功能。

术后效果立竿见影,张大哥的疼痛从几乎难以忍受的9分(满分10分)下降到仅0-2分,白天疼痛基本完全消失,予以停用止痛药物。夜间偶有疼痛,止痛药用量大幅减少。同时胃肠蠕动增强,腹胀嗳气症状消失;排大便功能明显好转,不再需要手指辅助。

如今,张大哥已顺利出院,随身带回家的还有一枚患者端的体外程控仪:他可以根据自身疼痛情况随时调整刺激参数。即便遇到棘手情况,医生也能利用体外程控仪进行远程干预。

b91a1ac05d0a3762e7c7bfaa9f8145cc.jpeg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不止于此。

今年4月,该团队为一名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行C5-T1段脊髓电刺激降低肌张力手术。术后,患者肌张力明显改善。

6月,为一名77岁自发性脑出血后陷入植物状态的老人实施了2期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手术。术后,老人睁眼次数明显增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更加迅速、更加灵敏。

刘朝祥动情地回忆:“2018年,我曾在《NATURE MEDICINE》上看到相关临床个案报道。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到?没想到,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我们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一天真的来了!”

未来,神经外科团队将继续探索脊髓电刺激更广泛的临床应用,让更多外伤或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慢性疼痛、糖尿病足、慢性意识障碍等患者受益,让莲城老百姓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市。

来源:红网

作者:姜维民 陈雨晴 陈沁沁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3/95/152538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