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油纸伞撑起村民的“共富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楚湟 凌雨晴 通讯员 赵强 湘潭报道
铜梁峰脚下,茂林修竹,良田阡陌。
在湘潭县石鼓镇将军村,一把传承600余年的油纸伞,正以蓬勃的产业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将军村通过发展22家油纸(布)伞企业,采取“集体+个人入股”的运营模式,实现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带动800余名村民就业,2024年产量突破300万把成品伞,总销售额达6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80万元。这一串数字背后,是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碰撞,更是一群乡村追梦人的奋斗故事。
“90后”村支书的破局之路
国潮风的小油纸(布)伞,成了厂里的畅销品。
之前,由于当地的制伞企业受资金、技术、场地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大多采用分散加工、集中装配与销售的方式运作,不仅规模小、效益低,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将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江贵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这位“90后”青年,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将电子商务与非遗传承结合,带领村民创办了村办企业“竹宝工艺品有限公司”。2020年,海外订单因疫情“全军覆没”,唐江贵果断转型,开发儿童玩具伞、推出“私人订制”服务,客户可定制照片、LOGO或独特图案,甚至将齐白石画作融入伞面设计,迅速打开国内市场。仅2023年上半年,企业销售额便突破200万元,多次出现“卖断货”的盛况。
唐江贵向研学团队介绍村里发展。
“过去村民守着‘金饭碗’却不知如何用,如今我们让油纸伞从实用品变成艺术品。”唐江贵介绍,企业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线上年销超50万把,为村民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3万余元。他还推动村集体入股企业,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化车间,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以上。
家门口就业,生活“撑”起新希望
肖金香正熟练地穿花。
在竹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村民肖金香正熟练地穿花,赶制一批发往江浙等地的油纸(布)伞。“手勤一点,每天可以穿200多把,一年可以挣两三万元。”肖金香笑呵呵地说道。
在将军村,还时常可以看到老人、妇女在家,加工半成品油纸伞的场景,已成为村民兼顾家庭与生计的纽带。
一大早,村民朱君忙完老人和小孩的家务事后,便坐下来忙着拼装油纸伞的伞骨,只见她手脚麻利地将伞骨与塑料散键严丝合缝地铆接,再用铁丝将它们穿起来。
正如朱君所言:“从前在外打工,只能隔着屏幕看娃;如今在家门口做伞,挣的钱不比城里少,还能亲手给老人端碗热汤。”
这样的场景,正是将军村“分散加工、集中装配”模式的缩影:村民在家完成伞骨、穿线等基础工序,既能照料老人孩童,又不误田间劳作,待伞架成型后由村办企业统一收,再进行绘花、穿花等后续步骤。
村民凭借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将军村村委会副主任汤先阳的加工厂是全村资历最老的企业,年产值超200万元,长期为80余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他感慨:“以前做伞是养家糊口,现在是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而年轻村官汤思则与村集体合作开发电商平台,年销油纸(布)伞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今年还创办了自己的加工厂,探索“村民合作生产”新模式。
从分散经营到全产业链协作
将军村的成功,离不开“集体+个人入股”的运营机制。村集体将乡村振兴资金入股企业,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参与分红,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同时,村内企业从伞骨制作、伞面印染到成品组装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村里油纸(布)伞产业,让村民乐开了花。
不同于流水生产的晴雨伞,石鼓伞全由手工制作,一把伞要5天、8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一根石鼓镇昌山楠竹,要经历浸泡、药水煮、刮青、劈撑骨、制伞杆、制伞轱辘、分边、穿艺、糊伞、打口、画花、收伞、质检等80多道工序,才能蝶化为一把美丽的油纸伞。
“我们将油纸伞的80多道工序,分派到村里的22家企业,形成制作油纸伞的配件、辅料、运输、销售、电商的全产业链,通过‘抱团取暖’的模式,进一步擦亮‘将军品牌’。”唐江贵介绍,目前,石鼓油纸(步)伞研学基地也落户在村里,将联合工会、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开展研学活动。
2024年,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年产超18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值突破3.2亿元,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未来3至5年,湘潭县石鼓镇计划推动油纸伞产业实现产值和产量翻番。唐江贵信心满满:“我们要让每把伞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富伞’,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深山小村到产业强村,将军村以一把油纸伞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天空。这里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是集体与个人的共赢,更是油纸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来源:红网
作者:楚湟 凌雨晴 赵强
编辑:刘放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