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9年考研率超50%的育才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檀朝桂 程成 编辑:杨莉莎 2025-10-20 11:52:31
时刻新闻
—分享—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A类学科,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中共党史党建系2个教学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本科专业。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在育人成果方面,学院考研升学率连续九年超50%,展现出持续且强劲的人才培养能力。以2025届为例,考研升学率达55%,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升学率表现优异,13人成功保研名校。本科生党支部录取率高达92%,彰显出强大的学习凝聚力。此外,还涌现出“学霸寝室”现象,3个寝室共11人集体升学。

1760922749693.jpg

探秘

“三全育人”体系发挥着核心作用。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努力培养“学马信马、言马传马”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使命,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周期。

全员育人方面,实施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多名学生,从学业规划到生活关怀全面覆盖。全过程育人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全方位育人则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该理念与学风建设紧密相连,全员参与为学风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全过程关注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全方位覆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分阶培养模式的科学适配。学院采用“分年级进阶”培养体系,大一进行目标引导,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前景和考研方向,树立学习目标;大二开展过程督导,通过晨读打卡、双考勤制度等配套措施,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大三大四进行榜样传导,邀请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这种阶段性目标明确,能力递进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研竞争力。

党建与学业的深度互嵌。党支部成为升学“引擎”: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支委录取率100%,第一党支部25名党员中23人上岸(92%),通过“党员学习小组”共享资料、经验。同时,全国党建标杆院系资源赋能,将思想引领融入专业学习。

专业与学科的互促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校级王牌学科(第五轮评估A类),依托教育部重点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课程设置强化理论基础(如《马列经典著作选读》《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2024届名校录取率92%(24/26人升入“双一流”高校)。

学风生态与集体效应的交相呼应。学院有3个女生寝室共11人集体升学,5人保研,6人考研成功,分别(保)考研至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备考最焦虑的时间,寝室成员轮流扮演“夸夸团”,把彼此从自我怀疑里拽出来,寝室这方小天地就是集体上岸的‘充电桩’。“传帮带”学习小组通过资料共享、经验交流等运作机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榜样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强大的乘数效应,带动更多学生投身考研学习。

做法

学科优势奠定基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平台支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31名教授、4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些学科资源为学生的升学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能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研究,跟随顶尖学者学习,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提升专业素养,为考研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生源特质与发展诉求。学院专业要求选考“历史+政治”,这吸引了一批对历史和政治有浓厚兴趣且基础扎实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意愿和深造诉求。近三年,学院在湖南历史类5000名内招收生源,他们本身学习能力较强,进入学院后,在专业属性的引导下,更倾向于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以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

国家战略与双一流驱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学机会。学院依托教育部思政课实践基地等平台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特色

本科生导师制的精准施策。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采用“一对一”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从目标设定阶段开始,导师就与学生深入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帮助其确定考研目标院校和专业。在备考过程中,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习进度,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支持。复试调剂阶段,导师更是全程参与,为学生出谋划策。每位导师平均指导5-6名学生,每月至少与学生沟通2-3次。此外,学院还设立了考研奖学金政策,对考研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备考。这种精准施策的导师制,为学生考研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风建设创新实践。学院通过“课堂双考勤+晨读云打卡”构建日常管理闭环。课堂双考勤即教师考勤与班干部考勤相结合,确保学生按时上课,提高课堂出勤率。晨读云打卡则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晨读并打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院还开设了学术讲座、虚拟仿真实验等特色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前沿学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一项学风满意度调研显示,学生对学院学风建设的满意度达95.4%,这表明学院的学风建设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精准支持服务体系。学院根据学生成绩和目标院校,将学生分为四类进行分层指导。对于成绩优秀、目标冲击名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科研机会;对于成绩中等、目标明确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和学习方法指导;对于成绩一般、有考研意愿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动力激发;对于基础薄弱、需要调剂的学生,重点提供调剂信息和复试技巧培训。2024年,学院发布500余条调剂信息,为学生提供精细化服务。此外,学院还开展心理疏导、复试模拟等专项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升复试能力。

党建引领学习共同体。学院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资料共享、集体备考等方式,共同进步。例如,成员们会分享考研资料、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院第二支部党员录取率达100%,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支部副书记袁静雯表示:“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形成了强大的学习合力。”这种党建引领的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学习动力,提高了考研成功率。

资源整合与平台赋能。学院积极整合资源,导入教育部思政课研修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实践机会和研究项目,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同时,学院还与湖南大学等校开展学术联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联合研究项目等。通过这些平台和联动,学生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宽,研究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考研和未来的学术研究需求。

成效与启示

质性成效与人才输出,让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考研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量化成果。

近9年,学院考研升学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曲线且远超同类院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质性成效。学生在各类竞赛和评选中屡获佳绩,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思政课一等奖等荣誉。

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优秀学术水平,也彰显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果。在毕业生学术发展方面,也有许多优秀案例。例如,张仕倬保研复旦大学后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反馈也十分积极,认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这充分说明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高,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提炼出三种可复制模式。

分阶培养体系设计。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研竞争力。这种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精准化支持服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分层指导、精细化调剂信息服务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其他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类似的精准支持服务体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榜样文化培育。发挥党支部、“学霸寝室”等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传帮带”学习小组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他院校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培育良好的榜样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檀朝桂 程成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64/153645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