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湘”门丨湘潭的文明“软”实力何以“硬”出圈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楚湟 2025-10-24 22:10:57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潭主场首场比赛,球迷热情似火。.jpg

湘潭主场首场比赛,球迷热情似火。(图片来源 湘潭市委宣传部)

这个秋天,湖南各地的体育赛事精彩纷呈。长沙凭借其强大的省会号召力与成熟的球迷市场,主场氛围热烈,备受瞩目;株洲依托扎实的青训体系,踢出了富有战斗力的整体足球,永州则借网络爆梗将主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各城各显神通,而湘潭的“出圈”方式却格外与众不同——他们没有耀眼的球星,也没有惊人的战绩,却靠看台上那一抹文明的风景,赢得了全网致敬。

9月12日,邵阳体育场,记分牌定格在1比2。湘超联赛的一场焦点战,湘潭队客场憾负。

终场哨响,失利后的短暂沉寂里,一群身着湘潭队服的球迷没有立即离场,而是默默拿出随身携带的垃圾袋,弯腰捡拾看台上的水杯、食品包装袋。

无独有偶,在与永州队比赛中,更有细心的湘潭球迷,生怕鞋底弄脏新体育场的座位,特意套上准备好的鞋套,站上座椅进行打鼓助威。

在与株洲、长沙、娄底的主场比赛中,湘潭球迷更是把友好写进了骨子里,不仅高声喊着“欢迎娄底”“欢迎长沙”“欢迎株洲”,在湘潭队失利的情况下为对方鼓劲加油。

湘潭球迷自发捡拾场内垃圾.png

湘潭球迷自发捡拾场内垃圾。

这些画面被镜头捕捉,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传,最终引来全网点赞。“输球不输人”“这样的球迷,背后一定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愧是毛主席家乡人,有素质、有风度、有格局”……

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共鸣。就连人民网也发文称赞:“邵阳队赢得了比赛,湘潭队同样赢得了尊重。”

好评部分截图.jpg

满屏的点赞。

比赛总有胜负,但文明从不是输家。这一刻,湘潭球迷用行动为“尊重”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为什么是湘潭?为什么能一次次涌现如此动人的瞬间?湘C君认为,答案就深植于这片土地的道德沃土。

十八年来,从“最美导游”文花枝到“孝老爱亲”的杨怀保,从“向日葵女孩”何平到拾金不昧的拾荒老人周桂英……

从2007年起,湘潭涌现出了文花枝、杨怀保、许月华、艾爱国4位全国道德模范,赵在和、何平、杨芳、沧南、廖红5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形成独特的道德模范“湘潭现象”。

这并非偶然。作为伟人故里,“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湘潭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更重要的是,湘潭不仅礼遇模范,更建立起“群众推典型、媒体挖典型、社会评典型”的机制,让善行被看见、被传颂、被效仿。

2025年,湘潭市新增两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展。.jpg

2025年,湘潭市新增两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展。

文花枝从道德模范转型为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平里村脱贫致富;杨怀保创立“孝基金”,带动数万名志愿者敬老助老……一颗星点亮一片星,一种善举演化成一种社会风尚。

2025年,湘潭市第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三连冠”,成为道德传承的最佳印证。这样看来,“湘超”赛场内那些自觉收拾垃圾的身影,反倒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无数善念在特定场景下的自然流露。

“输球不输人,我们是毛主席家乡人,出门在外代表着湘潭,一定得为湘潭争气,绝对不能丢脸!”本土自媒体达人陈贵激情澎湃地说。

为何湘潭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越来越强?湘C君认为,这与2024年底全面开展的“我爱湘潭我的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密不可分。

在万楼·青年码头、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百姓大舞台”每晚都吸引着上千市民,他们不再是观众,而是主角,用乡音乡情演绎着身边的莲城故事。

线上,“拍湘潭”短视频挑战赛激发了全民创作热情,“我爱湘潭我的家”话题在抖音和视频号两大平台收获超4亿人次的浏览量,是湘潭人对自己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百家宴”“邻里节”“村晚”……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让熟悉的邻里关系重新升温。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活动开展以来,12345市民热线受理诉求同比下降18.45%、交通违法率同比下降23.7%、不文明游园行为同比下降12%、车窗抛物受理举报同比下降70.84%。

铜梁村自导自演、全民参与的“村晚”吸引了1万余名现场观众,网络直播观众达10万余人。.jpg

铜梁村自导自演、全民参与的“村晚”吸引了1万余名现场观众,网络直播观众达10万余人。

数字背后,是文明从口号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生动实践。当每个人都将城市视为“我的家”,维护它的整洁与荣誉便成为了本能。

赛场上的文明举止,网络上的点赞热潮,最终都汇入了城市发展的洪流。当“湘潭球迷”成为文明标签,当“我爱湘潭我的家”成为城市名片,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也在悄然提升。

精神文明建设看似是“软功夫”,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硬支撑”。

这些偶然的“出圈”,背后是一座城市从经济重压中稳步复苏、从文明积淀中凝聚认同的必然结果。

就在几年前,湘潭还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困扰,发展步伐沉重。转折发生在2025年,湘潭实现了从“一手抓化债、一手抓发展”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化债”的战略转换。

“发展”被摆在首位,标志着这座城市正走出困境,重回正轨。

脱下“湿棉袄”,轻装上阵的湘潭开始加速奔跑。2025年上半年,湘潭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6.5%,位列全省第二。三大产业均衡发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9%,展现出强劲的工业动能。

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相继通车给了湘潭人很大的信心。.jpg

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相继通车给了湘潭人很大的信心。

经济的回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市场主体的行动中。今年以来,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的日程表上,密集会见了三一集团、中交三航局、中国电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代表。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会谈不再是礼节性的寒暄,而是围绕着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产基地、智能装备制造等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展开磋商。

正如中艺编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子腾所言:“湘潭蓬勃的发展势头以及长株潭都市圈的广阔市场、消费活力等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信心。”

深圳市湘潭商会会长、华南美湾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军对家乡发展深感自豪。在其推动下,君宁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君回湘乡建设了食品产业园,计划通过“自带卖场渠道+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湘潭农产品与快消品走向全国。

企业如候鸟,敏锐感知气候变迁。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湘潭,愿将生产线、研发中心落户于此,与这座城市共成长。今年1到7月,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民间投资增长占比七成以上。

从自觉维护环境的细微之举,到全城共建的文明风尚,湘潭正以整体性思维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经济发展无缝衔接。

那些感动网络的瞬间是窗口,而“我爱湘潭我的家”所凝聚的城市情怀与文明底蕴,才是吸引投资、促进消费、赢得尊重的持久能量。

湘C君认为,透过这扇窗,湘潭向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座文明高地的风貌,更是一座正在将“文明力”转化为“发展力”的活力之城、机会之城。

比赛有输赢,但文明永远是最强的竞争力。湘潭,正在这场没有终场的文明赛中,稳步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68/153777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