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市民政局召开全市社区慈善试点推进工作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通讯员 张霞 湘潭报道
拆完快递的纸箱别着急扔!在湘潭市岳塘区下摄司街道栗塘社区,这个不起眼的“废弃物”投进指定回收点,既能换积分,又能为社区慈善添把力——这便是该社区的“纸短情长”资源循环计划。
从一个纸箱的“新生”,到遍布全城的社区慈善基金,湘潭正以“机制赋能+品牌聚力”的双轮驱动,让社区慈善从“零星微光”汇成“燎原之火”。
机制筑基:政策“扶上马”,资金人才“齐护航”
社区慈善不是“单打独斗”,得有政策托底、资金输血、人才撑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近年来,湘潭市将社区慈善纳入深改重点事项,创新性搭建“1+1+N”政策保障网:《湘潭市社区慈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为试点工作“画路线”,全省首个《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一社区一基金一空间”的目标,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路;市县两级配套方案则“量体裁衣”,让政策落地无死角。雨湖区更是主动发力,将社区基金纳入全区九大特色经济发展计划,为慈善发展注入“强心剂”。

民乐社区慈善基金开展“爱心传递 温暖同学”义卖活动。
资金活水,是慈善事业的“输血管”。湘潭市构建起“福彩公益金打底+财政配套加码+社会捐赠添力”的多元资金池。截至目前,超过300万元省、市福彩公益金化身“种子资金”。
为让每一分善款都“晒在阳光下”,该市严守“每月公示+年度评估”铁规,引入第三方机构“挑刺”,市慈善总会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全流程,用透明赢得信任,让爱心持续涌动。
人才赋能,才能为慈善事业“强筋骨”。“领路人计划”精准发力,该计划启动以来,全市已经开展了外出研学、理论学习、专业研讨、实务指导“四维模式”培训30余次,800人次民政干部、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骨干“充电蓄能”;20名优秀社工远赴长沙、上海“取经”,锻造了一批实干型社区慈善领军人才。
品牌聚气:精准“滴灌”,让慈善暖到心坎里
慈善不是“大水漫灌”,要摸准居民的“急难愁盼”,才能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湘潭,“需求导向”是社区慈善的不变准则,一个个特色品牌项目,正成为居民身边的“暖心驿站”。
精准服务,从“摸清家底”开始。各社区联合枢纽型社会组织,靠“脚底板”走访、用“大数据”记录,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建起动态更新的“需求库”;同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资源,搭起“资源库”,再量身定制“项目库”。“三库联动”形成“需求摸排—资源统筹—精准对接—评估反馈—动态优化”的闭环,让慈善服务不再“隔靴搔痒”。
全龄覆盖,让慈善“无处不在”。雨湖区民乐社区的“乐”系列品牌暖意融融,“乐创科技”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乐爱同行”呵护困境儿童成长,“乐享帮扶”为残疾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岳塘区云峰社区的“益学堂”更是“一店多能”,青年夜校、老年大学、儿童托管无缝衔接,让不同年龄段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公益港湾”。

栗塘社区居民将纸盒投入“纸短情长”纸箱收集站。
内生循环,让慈善“活起来”。栗塘社区的实践尤为亮眼:“纸短情长”让废品变善款,“栗邻帮”志愿服务队推行“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物资助慈善”的循环模式,慈善集市、美“栗”善行直播更是点燃全民热情。
81岁老党员王建国一家深有体会,独子与孙子接连重病让家庭陷入绝境,社区慈善基金先后送去1.8万元援助,“是社区的温暖,让我们挺过了难关”。
云峰社区的“服务—募资—再服务”闭环、白石社区的“和美白石”品牌等,也让慈善活力持续迸发。
示范领航:从“试点盆景”到“全域风景”
从2024年9月相关方案相继出台,到2025年10月底100个社区成立慈善基金、募集款物近300万元、服务群众50余万人次,湘潭社区慈善以“一年试点、两年规范、三年推广”的稳健步伐,从“试点盆景”长成了“全域风景”。

云峰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免费缝补便民服务。
如今的湘潭,社区慈善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与“黏合剂”。云峰社区“慈善联盟”凝聚300余位社会力量,栗塘模式被多地借鉴,“湘潭样本”的可复制价值不断凸显。“双轮驱动”破解了“资金缺、人才少、服务散”的难题,让慈善从“碎片化”升级为“体系化”,更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了归属感,让社区更有温度。
慈善之花,需要精心浇灌才能处处绽放。湘潭市的“双轮驱动”模式,让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传递,让莲城大地的慈善暖流越涌越旺,为社区慈善事业贡献更多“湘潭智慧”。
来源:红网
作者:刘 放明 张霞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