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站在湘江边上看湘潭,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稳健的步伐融入全球经贸网络。
在这条开放发展的道路上,湘潭贸促会作为连接本土与全球的桥梁之一,与其他部门协同努力,用三种鲜明的“原色”,共同绘就了一幅从文化根脉到全球舞台的进阶图景。
第一抹色:文化之青,从油纸伞到国际舞台
湘潭县石鼓镇生产的油纸伞,竹骨轻撑,伞面如画,承载的是手艺人的体温与时光。谁也没想到,这把伞有一天会站上大阪世博会的展台,成为“湖南周”的文化符号。
背后的推手,是湘潭贸促会。他们做的,不只是“送出去”,更是“活起来”。联合当地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化伞骨的榫卯结构,助力其通过航空抗压测试,破解跨境运输难题;改良传统伞面涂层工艺,消除传统桐油厚重气味,使其更加契合现代审美需求。一把伞,从年销千万元的“土特产”,变成了远销日韩、东南亚的“文化使者”。

湘潭石鼓油纸伞应用场景。
更难得的是,这把伞撑起的不只是文化,更是一个产业。当前,石鼓镇聚集了30多家规模企业,工艺伞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成品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地。
与此同时,贸促会探索围绕“非遗+文旅”发展模式,积极为石鼓油纸伞合作引荐客商,以“飞地”模式打造石鼓油纸伞产品展示体验中心……让文化软实力,悄然长成了经济硬支撑。
第二抹色:产业之金,从一颗莲子到全球链条
如果说油纸伞是“文化出海”,那湘莲就是“品牌闯关”。
“中国第一莲子”的名号,不只是历史的馈赠,更是品质的承诺。2025年,湘潭贸促会以“地理标志”为钥匙,为莲美、和亿等5家湘莲企业拿到了中国贸促会的品牌证明书。
这张“国际通行证”,让湘莲从池塘走向世界餐桌。
但这还不够。贸促会协助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接“好物走世界”、全球食品供应链等优质平台,让一颗莲子撬动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在湘C君看来,乡村振兴的路径,从来不是孤立的“输血”,而是让本土价值在全球市场中“自我造血”。
多年以来,湘潭贸促会始终扮演着“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枢纽的角色,让“湘潭制造”与全球资源高效对接。

湘潭市在2025湖南贸易投资促进全球合作伙伴会议上作市情及招商推介。
其中,组织企业征战国际赛场,早已成为贸促工作的常态——湘潭鑫源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斩获2000万订单、1200台设备出口,正是贸促系统助力“湘潭制造”走向全球的缩影,更是国际市场对湘潭智造实力的认可。
第三抹色:法治之蓝,从调解室到营商生态
开放的道路上,不只有机遇,也有风浪。企业“走出去”,最怕的是纠纷、是风险。
今年6月,湘潭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签约——中国贸促会湖南调解中心、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湘潭贸促会三方携手,构建“调解中心+法院+贸促会”商事纠纷联动解决机制。
这不是一纸空文,更是基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2025年,在“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中,胜利钢管、江冶机电等14家外向型企业拿到了量身定制的风险应对方案。
让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成为企业“出海”时最暖的护航。

签署仪式现场。
湘C君的观察+
如今的湘潭,既有油纸伞下的江南韵味,也有汉诺威工博会上斩获2000万元订单的硬核实力;既有莲香飘散的乡土情怀,也有面向国际伙伴推介开放的现代气魄。
这一切的背后,是贸促会“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的默默耕耘。他们没有喧哗,却让世界听见了湘潭的声音。
特别是这种“出海护航”与“招商引智”形成的双向循环,在11月20日举行的2025湖南贸易投资促进全球合作伙伴会议的招商推介环节中愈发清晰。
湘潭市副市长李国大面向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发出诚挚邀请,重点推介湘潭在长株潭一体化、产教融合、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物流成本、政策制度集成创新等五大优势。
这一推介既助力“湘潭制造”凭借硬核实力抢占国际市场,又通过全链条优质服务吸引全球资源落地生根,推动湘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度链接全球资源,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的外部空间。
一座城市能否真正走向世界,不取决于它有多大、多强,而在于它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原色”,并用扎实的笔触,一笔一笔画给世界看。
文化为根,产业为脉,法治为魂——这三原色,正在莲城大地调出一片开放的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