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丢,污染环境还浪费,现在铺在田里就能种出鲜香的赤松茸,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生态菜’!”深秋时节,走进岳塘区竹埠村绿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负责人冯美军正忙着安排工人铺撒菌种,30厘米厚的秸秆层上,一个个菌种包整齐排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冯美军和妻子冯军霞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菇能手,夫妻俩摸索出一套秸秆种菇的“独门绝技”,将水稻秸秆与木屑、谷壳按比例混合发酵后铺田,再分两层放入赤松茸菌种。“秸秆既能防晒、保湿、保温,还能给菌类提供营养,两层菌种布局发菌快、感染率低,产量更有保障。”冯美军一边查看菌种长势,一边介绍。
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更算出了一笔可观的“生态经济账”。今年夫妻俩种植的3亩赤松茸,预计产值超10万元,消纳了周边50多亩稻田的秸秆。采用“菇稻轮作”方式,蘑菇采收后的废弃菇床可直接还田当成有机肥,菌丝分解后的秸秆能让土壤肥力提升30%以上,带动水稻亩产增加15%,农药使用量减少50%。“用这种有机肥种香瓜,口感更清甜,亩产达1500公斤,收益直接翻倍!”谈及成效,冯美军满脸自豪。
如今,在冯美军夫妇的示范带动下,竹埠村“秸秆种菇”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被越来越多村民认可。下一步,竹埠村将锚定绿色循环农业方向,带领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引进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品种,同步推进蘑菇深加工项目,完善“秸秆利用—食用菌种植—菌渣还田—农作物提质”的闭环产业链,让农业废弃物焕发经济价值,带动村民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收获更多“生态红利”。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罗翩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