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郑小平 刘洪源 实习生 王紫铱 湘潭报道
拼图游戏悄悄锻炼着专注力,音乐互动墙上彩色音管被轻轻敲响,发出清脆声响……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时光守护”认知症照护专区,上演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护理员陪着老人们一起做认知训练,笑声不时从疗愈室里传出,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纯粹的笑容。
这样暖心的场景是“拾光之家”里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很多认知障碍长者会慢慢遗忘过去,但我们想为他们打造一个安全、熟悉,像家一样的地方。”湘潭市六医院副院长肖敏这样说。
今年,这家医院承担了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时光守护”床位建设,以“小单元、多功能、强疗愈”为特色,把室内外空间重新整合成更适合认知症老人的照护环境。两层楼、90张“时光守护”床位组成的认知症照护区焕然一新,为不同阶段的认知障碍长者提供“医—养—康—护—智—教”六位一体的服务。
什么才是幸福的晚年?不是住在多高的楼,也不是去多远的地方,而是“身边有伴、病有人管、心有所安”。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养老”的双翼模式,正稳稳托起莲城银发长者“老有所医、老有所安”的朴素心愿。

“时光守护”认知症照护专区。
破局:从“夹缝求生”到“有备而老”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9年。那时的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走“大而全”的老路,还是另辟一条新赛道?医院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向“康复医学+医养结合”,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在运营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公立医院能不能找准自己的赛道,已经成为破局的关键。”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向明凯说,传统的养老机构,医疗和照护常常是“两张皮”,而这恰恰是医院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依托三级康复医院的专业基础,湘潭市六医院一步步搭建起一张覆盖全周期、连续性的医养服务网络。
如今,这里不再只是一家医院,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医养融合体”。围绕“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居家可护、临终可孝”的“五可”目标,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康养专区。750张床位专门面向失能、慢病老人开放,全院1400张医养床位常年“一床难求”。十六年来,这里已经累计服务超过5万名失能、失智老人和临终关怀对象。
“妈妈失能之后,我们终于不用再在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来回奔波。”雨湖区李奶奶的女儿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无数家庭的真实心声。
湘潭市作为第二批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为医养结合发展带来了政策东风。湘潭市六医院积极推动医养服务与长护险对接融合,努力缓解“养老贵”的难题。
在采访中,湘潭市六医院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收治一名重度失能老人为例,试点前,老人每月需支付4800元左右医养费用,2021年试点后,长护险统筹支付2100元,个人自付只需2700元。截至目前,湘潭全市已有超过4500名老人及其家庭从中受益。
十六载筚路蓝缕,从精准锚定赛道到深耕特色学科,从打造适老化环境到创新服务模式,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的立体化服务框架日益清晰、日渐成熟。

2025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第二期)学员参观现场。
路径:“3+1”促“四医并进”
始于2012年的“三明医改”,如今已成为中国医改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新路子。湘潭,就是其中之一。
国庆节前,湘潭迎来一批特殊的“学员”,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2025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第二期)在这里举行。期间,学员们深入湘潭市六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一场“可触摸、可感知”的医改实地研学。
在深入领悟三明“三医联动”精髓的基础上,湘潭市六医院往前多走了一步,把“医养”也纳入改革大盘子,摸索出了一条富有湘潭特色的“医疗、医保、医药+医养”的“3+1”路径,让“四医”并驾齐驱。
具体怎么改?医院从几个关键处落了子。
体制机制,整合医养板块,率先在公办机构中推动“事改企”改革,成立湖南六颐苑康养公司,通过品牌、技术、团队输出参与各类医养项目。
投入模式,全市统筹整合财政、民政、卫健等涉老资金,构建“多渠进水、一池蓄水、龙头放水”机制。近三年各级财政投入超4000万元,用于基建、设备和人才建设。
配套政策,长护险覆盖25项生活照料、15项医疗护理及8项康复训练;安宁疗护按每床日260元实行医保“日包干”;探索医疗与养老床位转化,实行“三统一”管理,开展连锁式、嵌入式服务。
展望未来,湘潭市六医院正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优质医养服务的标准化、规模化输出,打造出让群众信得过的医养结合连锁品牌。

老年助餐点。
创新:做医养产业的“开拓者”
在湘潭,预约养老服务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只需扫码进入“码上康养”平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随即“一键预约”。
这指尖一点,背后连接着一张深入社区的温情网络。湘潭市六医院联合社区、物业共建康养驿站,对社区老人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精准识别需求,快速上门服务。
从一键呼叫、智能监测,到“长者云餐厅”送餐上门,科技正悄然改变着养老的模样。近年来,湘潭市六医院构建起“智能硬件+智慧平台+专业运营”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将穿戴设备、跌倒雷达等智能产品集成于统一客户端,为居家长者织就一张全方位守护网。
这张网的运营核心,是2021年市国资委成立的湖南六颐苑康养公司。依托湘潭市六医院的专业支撑,公司以“六合”理念打造出“码上康养”“长者云餐厅”两大平台,通过“线上扫码、线下服务”,把专业照护送进千家万户。
目前,湘潭市六医院已建成12家社区康养驿站,并通过互联网将机构、物业、驿站和家庭连成一体,持续培训专业护理员,完善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体系。
如今,其业务版图已跨越省界,从广东梅州到贵州剑河,品牌标准与服务模式成功输出至全国30余家机构,托管床位超2000张。
展望前路,湘潭市六医院正通过本土与域外、机构与居家、服务与制造的“三个结合”,力争实现管理网点20家以上、家庭床位1000张以上、机构床位3000张以上、带动就业超1000人、年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的目标。
面对“银发浪潮”的时代考题,湘潭市六医院以十余年的躬身实践,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湘潭答卷”。从“医疗+养老”的模式破冰,到“四医并进”的系统改革,再到“码上康养”的智慧赋能,这条从本地深耕到域外拓展的路径,不仅为莲城长者守护了岁月静好,更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湘潭经验”,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样本。它生动诠释了:老有所安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体制创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完全能够让更多的幸福晚景,从一地的成功实践,照亮更广阔的中国。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郑小平 刘洪源 王紫铱
编辑:刘放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