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高素质农民培育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李炜 编辑:黄滔 2025-10-22 17:55:47
时刻新闻
—分享—

美丽乡村美如画.jpg

美丽乡村美如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李炜 湘潭报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古老的农业遇上现代化的浪潮,如何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转型为“面朝屏幕、心怀数据”的高素质经营者?

作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地区,湘潭市用一场历时两年的探索交出了一份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答卷。

这场由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导、湘潭人才集团具体实施的系统性工程,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它像一泓活水,精准滴灌,悄然浸润着湘潭的乡野沃土,激荡起人才振兴的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澎湃春潮。

在湘潭人才集团的精准资源调度下,全市共开发湘莲、生猪等42个课程模块,搭建“理论+实操+市场对接”标准课程体系,并布局10个实训基地,学员实操能力提升率超80%,课程匹配度学员满意度达90%以上。

一个人的蜕变,激活一个村庄

变化,往往始于个体。

张英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在碧泉潭规划研学培训课程。.jpg

张英(左)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在碧泉潭规划研学培训课程。

在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清晨的薄雾常与村干部张英的手机直播镜头一同苏醒。这位从岳阳远嫁而来的“外来媳妇”,曾是村里操着普通话的“旁观者”。参加培训后,她的人生轨迹与村庄命运同时转向。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课堂上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案例,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心中沉睡的村庄文化宝藏。她的笔记本记满了“知识干货”,从短视频运镜到非遗IP打造。

学成归来,她将碧泉村的花朝节策划成了“爆款”,一条“碧泉寻趣”打卡路线,让散落的古井、碑林成了网红景点,单日农产品销售破百万元。

“那天黄金贡柚卖断货,村民都说‘英妹子’的脑瓜子灵光。”碧泉村党总支书记谭俊岳感慨道。回到村上的张英,没有止步于节庆的热闹,反而利用培训对接的资源,推动“碧泉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将一次性的客流转化为了持续的经济效益。

从“外来媳妇”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张英的蜕变,是湘潭840名高素质农民学员的缩影。他们像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先改变的是他们身边的“小气候”。

一个产业的升级,重塑生产方式

如果说个人的成长是“点”的突破,那么产业的升级则是“面”的革新。湘潭人才集团在实施中,敏锐地抓住了“链”这个关键。

培训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的“链式培育”。他们按产业链组班教学,让从事相同产业的学员在课堂上就成为“合伙人”,在课堂外形成“产业联盟”。

学员们进行电商直播实操演练。.jpg

学员们进行电商直播实操演练。

湘乡市“榨三代”肖建玉的故事是最好的印证。在参加了“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后,他深受触动。“以前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才知道要‘提着酒壶满街跑’。”

他看到了外地企业用“小兔拔拔”“小鹊登枝”等品牌征服市场,猛然惊醒自家高品质菜籽油却装在灰扑扑的塑料壶里。

一场传统油坊的“青春革命”就此开启。他立即规划扩建灌装生产线,升级包装设计,决心打造品牌,向年销售额2000万元的目标进军。

同样的链式思维,也体现在杨志、焦启芬夫妇的养鸡场。通过培训和高校专家指导,他们定制了“智能设备升级+疫病预警”方案,使其养殖损耗率从8%降至2%,年增收超15万元。

与此同时,夫妇俩还规划起品牌矩阵——开发富硒蛋、DHA强化蛋,申报“专精特新”农业合作社。

这种“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激活一链”的倍增效应,正是“学用贯通”的精髓所在。

一片区域的觉醒,改变乡村生态

个体的蜕变与产业的升级,最终汇聚成改变区域面貌的强大力量。高素质农民的成长,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层层扩散,重塑着湘潭乡村的生态。

这种改变是就业结构的优化。培训挖掘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潜力,就像首程农业的陈艳,在学习了精细化管理和人力资源课程后,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预计2025年营收超3000万元,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据统计,湘潭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已带动420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女性占比38%,构建了多元活跃的乡村就业新格局。

孩子们在鹅婆山生态农庄体验农活。.jpg

孩子们在鹅婆山生态农庄体验农活。

这种改变,是乡村风貌的提升。鹅婆山生态农场的万军微,在培训后不再满足于“摘果子、拍照片”的初级农旅模式。她引入“草莓与大蒜混种”的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研学课程,让农场成为融合科技、生态与教育的综合平台。她的实践,让农业的“土气”焕发出智慧的“朝气”。

通过培育,全市共有50名学员考取农业经理人证书,成为具备专业资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罗情、郭文萍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推广有机肥替代、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这种改变,更是乡村人才生态的良性循环。湘潭人才集团推动建立的“师资反哺”机制,让80余名像张英、冯程程这样的优秀学员走上讲台,从“学生”变为“导师”,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的共进生态。知识在田野间流动、增值,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

春水已活,静待森林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片田到一个区域,湘潭的“学用贯通”培育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精准地打通了从“学”到“用”的最后一公里。

湘潭人才集团作为具体的“挖渠人”和“引水者”,通过构建“四维协同”机制和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了活水长流,滋养沃土。

如今,这840名高素质农民,已不再是孤立的成功个体。他们是燎原的星火,是激活春水的第一股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古老的职业被注入青春的思想,深厚的土地遇上前沿的科技,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是波澜壮阔的篇章。

春水已活,一片森林的繁茂,正值得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李炜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66/153719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