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社+教育”资源整合 湖南这样打造技能人才“梦工厂”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刘旸 编辑:楚湟 2025-09-05 15:33:14
时刻新闻
—分享—

培训现场。2.jpg

培训现场。(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刘旸 长沙报道

在湖南,一场跨越部门的“联姻”正让技能人才培养焕发新颜。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打破壁垒,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出一座座技能人才“梦工厂”。

DSC01353.JPG

技能人才培训现场。(资料图)

这不仅是一场培训升级战,更是一次为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输送“生力军”的战略集结,吹响了“人社+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场地师资共享共建

加大就业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湖南在“政校协同、产教融合”理念下培育了一批多功能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例如,人社部下拨就业资金700万元支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院校增添了一大批数控和机电实训设备和耗材;湘潭市投入110万元就业资金在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电梯实训基地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公共实训车间,让人才培养条件脱胎换骨,技能淬炼“接地气”。

湖南电气职院的电梯实训基地。.jpg

湖南电气职院的电梯实训基地。

此外,长沙市依托湖南大学机械训练中心建设数控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培训高技能人才超百人,让一池活水润泽技能“青苗”。

DJI_20250905090414_0144_D.JPG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实施“匠心传承”职业培训师资培养计划,将高校职院“名师工匠”纳入技能培训“蓄水池”,推动师资双向流动、互学共进,有效破解优质培训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为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供核心动能。

截至目前,仅从就业资金列支建设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1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6个。

项目资金共商共用

今年3月,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5年“技能照亮前程 匠心筑梦潇湘”职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主动对接16个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大培训”工作格局,实施职业院校培训扩容行动,各院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数不少于在校生人数的50%。

湖南有色金属职院积极参与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利用院校资源,近两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5600余人次,领取培训补贴8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大力统筹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助力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补贴性培训,服务就业创业。

其中,长沙市聚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联合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康养无忧”职业培训项目,通过“课堂+实操+比赛+考证+就业”全链条,参与培训大学生就业率90%,企业满意度98%。

湘潭市联合湖南科技大学开展创业培训,累计吸引超5000名学员。学员创办的湘潭御风维安、TBE说吧教育集团等崭露头角;“闲来互娱”“嘉兴乐玩”市值数十亿元;校友袁亮宏餐饮品牌全国开店超3500家,带动就业17200余人,生动诠释了“创业一人,照亮一群”的乘数效应。

培训现场。.jpg

培训现场。(资料图)

常德市创新推出“对职业院校给予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的举措,今年6月明确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可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一个年度内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在50人以上的,可另获2万元补助。

近两年,全省有69家职业院校参与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项目,开展职业培训2.8万人次,领取培训补贴3924万元。

薪酬激励共推共兴

2023年,湖南省委人才办印发《建设新时代技能人才强省的若干措施》,明确规定,职业培训净收入可按不超过60%的比例提取为绩效工资。

株洲市三所市属院校率先突破,推动内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教师积极性显著提升。三所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通过核增绩效工资总额落实了“按不超过60%的比例提取作为单位绩效工资来源”政策,其中湖南铁路科技职院面向行业企业共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1个班,培训22192人次,是在校学生的2倍,2024年核增绩效工资300多万元;湖南航空技师学院面向企业和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培训40多个班,培训7600余人次,2024年核增绩效工资400多万元。

实训基地。.jpg

实训基地。

湖南省社科院人才所研究员马贵舫表示,职业培训绩效工资的核增,是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创新,相当于落实了新时期职业培训领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公办院校活力,企业与院校成了真正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当前,通过“人社+教育”的紧密协作,湖南职业培训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跨越,近25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技能帮扶,6亿元补贴精准落地,更关键的是人才培养的“靶向性”显著增强。

协同之路,永无止境。湖南正探索一条培养“高精尖缺”技能人才的新路径,让人才的培养链、供应链和产业的创新链,环环相扣,同频共振。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刘旸

编辑:楚湟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78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